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还原“李刚门” 网民为何不买账

(2011-04-03 00:10:10)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正当“我爸是李刚”这一最热流行语逐渐走进历史之际,《河北法制报》却选择在网民情绪渐趋冷却的时候,试图还原2010年网上发酵最充分的“李刚门”事件——从事件纵向的起因、发展、走向、结局,到横向的相关所涉之处,都在努力做着尽其所能的客观描述。然而,文章一上网,绝大多数网民并不理解这还原真相之作的良苦用心,除了“不信,不信,就是不信”之外,嘲讽、挖苦、漫骂的声音,比起此事的风口浪尖之时,并没有减弱。

 

    媒体还原“李刚门”,网民为何还是不买账?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网上谣言只是发泄情绪的手段,造谣、传谣、信谣者从来也没拿这些东西当回事,回复不回复都没人认真听。李刚是否有五处房产?李刚是副省长的亲属?以及“李启铭有两辆轿车”、“李启铭经营地下赌博城”等等网络爆出的“内幕消息”,经调查均被证实属谣传。也许,河北省有关部门认为把这些事情调查清楚、并及时通报给媒体(只是被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责骂所淹没),已经算是做的很好了。但是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最大问题,网民造谣也好,起哄也罢,其实都只是对一些社会现象发泄不满的手段,并不是目的。有关部门把这些只作为“手段”而使用的谣言进行调查核实,再怎么认真负责,再怎么及时准确,网民也不会真正领情。

 

    其二,越解释越招骂的背后,是解释之下的“正常”之处,依然与民众的价值观、是非观存在落差。比如,为了证实此案为什么只判6年,法院的解释是本人认罪态度好,家属积极赔偿受害者。可马上又有网友置疑:一下子拿出数十万元赔偿受害人,以一个区级公安分局副局长的正常工资收入,其钱财来源是否值得怀疑?再比如,以河北当地媒体来还原“李刚门”,是否有“护犊子”之嫌?

 

    其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还是公职部门的公信力不高。很多跟风的网民,其实心里也未必不清楚,有些所谓的“网上猛料”,并没多大可信度,但是不少人依然跟风起哄。为什么会这样?3月31日的另两则热点新闻,似乎间接给出了注脚:一是《党报分析穷二代现象建议加快户籍等改革》,提出了穷二代、富二代、体制外的二代与体制内的二代……因家庭出身不同带来的代际分化,已成为转型期中国的突出问题,这样一种公平焦虑,很容易影响到网民的跟帖情绪;二是《吉林扶余县副县长面对镜头发飙摔门视频引热议》,让人们从镜头上真实见识了一个县级政府如何不讲信用,政府官员的作风如何狂妄恶劣,无形中又点出了社会仇官情绪之诱因。

 

    媒体还原“李刚门”,网民为何还不买账?怎样才能实现官民的良性沟通?只有拨开现象的迷雾,正视并解决实质问题,类似的“李刚门”事件才不会陷入各说各话、无休无止的争议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