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则“奶粉新闻”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11-03-08 02:46: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2月28日,《京华时报》刊发两则关于奶粉的新闻,一是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奶粉信心严重不足,内地七成受访者不选择国产奶粉;二是北京密云一奶牛养殖户,因自家产的牛奶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遭奶厂拒收,王某夫妇将饲料厂起诉至法院,索要因牛奶不合格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奶粉问题是近年来的一个持续热点,如果我们把上述两则新闻联系起来读,确实很耐人寻味。概括起来,我觉得起码有三个方面,应该对我们的社会管理者有所启示:

    启示一,市场监管与发展经济密不可分,监管就是生产力。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通过拉动内需来发展经济,但是奶粉这样的“内需”非常实在,根本不用谁来刺激,可人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还不是由于食品安全、假冒伪劣等问题长期困扰,导致市场环境不好,百姓们不敢放开消费吗?自己的市场,却因为自己管理不好,拱手让给人家,还有比这更令人痛心的事吗?

    启示二,一提市场监管,我们的思路就局限在“发布了多少项新的国家标准”之类的宏观、概念层面,唯独没人考虑,在面对奶品加工、奶源、奶牛养殖、直至饲料提供一整条产业链时,尤其是面对“小农户”这种特殊产业单位的繁冗环境时,这些标准如何保证被覆盖?上述密云的这一起三聚氰胺纠纷,虽然被奶厂堵住了,可来自饲料的三聚氰胺,谁敢保证不会在其它地区、以其它形式蒙混过关呢?产业结构不升级,产业规模不整合,做不出真正的大品牌,我们的“国家标准”以及执法力量,又怎么可能不跟在造假者的屁股后面被动查处,任凭奶业的行业形象被一损再损呢?

    启示三,对食品安全的违法现象打击太轻,根本形不成震慑。中国奶业走到如今这个地步,害群之马无疑是首恶,对这些人的打击,其实参照毒品犯罪进行惩诫也不为过。但是,无论是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奶粉,还是三鹿事件,人们并没有看到对犯罪者大快人心的判决,这直接导致了三聚氰胺至今阴魂不散。再看上述密云这一起,不仅只按普通民事纠纷,判决三聚氰胺饲料的供应者赔偿养牛户3万余元,而且也没有追究饲料提供者的三聚氰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判决,当事法官可能会解释为是依法做出的。可如果放在社会背景来看,却是非常不可理喻的。

    中国消费者为什么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怎样才能树立消费者的信心?上述三个启示做出了多大程度的回答,相信每一位读者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