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菜篮子工程”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
(2010-10-03 08:10:08)
今年以来,菜价一直牵动着城镇居民的神经。“蒜你狠”、“姜你军”等新词,嬉笑间透出无奈。抛开这些被炒的“热门货”不论,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5%,创下22个月单月同比的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5%,成为CPI涨幅扩大的主要推力。种种迹象表明,老百姓的“菜篮子”已经越拎越沉了。(《人民日报》9月27日报道)
作为受气候、储运条件影响很大的时令生鲜商品,蔬菜的价格向来是围绕其基本价值来波动的,对此人们都能理解。但是最近一两年来的蔬菜,市场因素之外的“基本价值”却在越走越高,直接导致菜价由几十年前的“分时代”、几年前的“角时代”、提高到如今的“元时代”。即使剔除物价因素,“菜篮子越来越沉”也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城市周边的大量菜地,让位给了大规模土地开发,成为城市菜价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并不全面。还要加上一条:大规模土地开发,不仅挤占了菜地,而且也排挤了正常的蔬菜流通。看看如今的蔬菜流通环境吧,农贸市场的摊位费年年在涨,大型超市的门槛越来越高,自产自销蔬菜始终没有城管允许的合法场地,适合运菜的小卡车不允许在市区上路,运菜只能用面包车取而代之……“最后一公里”的蔬菜流通,为什么被加价几倍?根本原因在于,此前的上千公里仅是运输成本,“最后一公里”却包括运输费、摊位费、税费、房租、水电费、生活费……有时免不了还要孝敬黑社会。
通过上述对比,菜价的主要构成是什么,已是一目了然。这不仅让人看清了菜价高企的真正成因,也昭示了新“菜篮子工程”的着力点所在——近郊的菜地固然被土地开发挤点不少,但完全可以再向外围拓展,菜园子距市区远了一点,但是大型车辆、长途运输增加的成本十分有限,最大的一块成本,还是发生在批发市场到零售摊点、零售摊点到消费者手上之间。由于经营品种、业态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获利能力,大城市的地价的又普遍较高,如果只让经营者走市场化一途,蔬菜的流通成本就不可能降下来。作为民生工程,新“菜篮子工程”所涉及到扶持、优惠政策,自然也就应该建立在批发市场到零售摊点、零售摊点到消费者手上的流通上。
在大城市,如何解决蔬菜进城之后的流通?我以为最关键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应该在克服地价障碍上多下功夫,制定公益化或半公益化政策,为建立更合理、更顺畅的蔬菜零售网络,协调专项的土地或物业,以降低流通成本;二是鼓励、倡导大型批发市场组建自己的直供配送系统,将这样的一体化菜店开到社区;三是考虑由国资控投,直接组建蔬菜配送服务企业,形成市场主渠道,以平衡不实成本造成的价格不合理起伏,维护消费者利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