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速路暴堵20天 错在治超还是治超不统一?

(2010-06-25 02:32: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京新高速暴堵20天,媒体记者前往拥堵路段进行了探访。至于堵车的原因,河北警方将矛头指向了北京交警。对于河北方面指出的治理超载等原因,北京交警称,这些有可能是堵车原因,但治超事关交通安全,治理工作不可能放松。同时,超载车辆须从源头抓起。(《京华时报》6月24日报道)

    记者汇集相关人士给出的堵车原因有三条:一是治理超载;二是修理桥梁;三是分流放车。但是据记者实地采访体验,后两个原因对于堵车的影响不是很大。由此可见,治理超载作为堵车的主因,是没有争议的。从报道透露的信息中,读者不难看出,所谓的“治理超载导致堵车”,原因并不在于治超本身,而是由于河北、北京两地对于治超的执法尺度不统一,上游“罚款即放行”的超载车辆,到了下游却被强行卸载造成的。

    谁也无法否认,因为历来存在两地执法力度反差造成的“根据地”效应,执法对象拥有了较大的逃避空间,给执法较严的一方带来了“久打不绝”的困难。2006年,京哈高速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交界处因治理超载罚款问题,发生交通堵塞,2000多辆车滞留,被堵“车龙”一度长达20多公里,受困司机暴怒之下将一辆警车砸毁。治理超载的执法行为,何以引来如此激烈的对抗。笔者以为,除了技术以及其它客观条件原因导致的执法效率较低,人们不堪等待的煎熬之外,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治超执法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力度,形成有的地区治理偏紧,而有的地方又明显偏松。而在治理方式上,很多地区以罚代法,安全隐患从此处流到彼处。试想,如果一辆超载的汽车,从出发地就能够被执法者发现,并严格按照法规要求卸载后再放行,怎么会发生“此地罚款,彼地卸载”这样的事呢?

    第二,在“超载成风”的背后,是汽车厂家的为虎作伥。车主为什么敢成倍超载?是因为一些汽车厂家把“大吨小标”当成最实惠的卖点,而买主乐得少交一些按标重收取的费用。在厂家、车主心照不宣打着自己小算盘时,唯独损害了国家和公众利益,大大加重了总体社会成本——道路、桥梁的寿命因此而大大缩短,交通事故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人们从此养成了蔑视规章的“习惯”,秩序意识大大弱化,败坏了社会风气。试想,如果标重8吨的卡车,装上9吨就已到极限,社会上又哪里会有这么多成倍超载的车?

    众所周知,政府依法“治超”,是保障公共利益的最切实举措,本身没有任何争议的空间。但是,随着治超力度的加大,因治超而引发交通拥堵,因拥堵而导致的矛盾也在升级。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尽早规范治超行为,以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思路,化解相关矛盾,提高治理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