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文倡读《说文解字》 初衷很好做法初级

(2010-05-16 16:49:51)
标签:

漯河

说文解字

许慎

文化产业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河南省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直工委、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六部门日前下文,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要求每人要读一遍《说文解字》;每人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每人至少要知晓500个常用字的形、音、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说文解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当地日报要开辟专栏专页,电台、电视台要开专题讲座,详解《说文解字》,对常用字的繁、简字体进行对比,并注解形、音、义。(《人民日报》5月11日报道)

    在一项针对于此的网上调查中,支持、认为此举可弘扬中华文化的,占54.4%;反对、认为这是兴师动众的,占41.8%。很显然,“支持活动的初衷,但反对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来推动”是网民的基本态度。而学者王立群则点出了此项活动的潜在目的:漯河突出《说文解字》,是因为作者许慎是汝南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人。作为许慎故乡的漯河人,提出要读《说文》,和这种历史情结有关联。

    倡读《说文解字》,是否有“打文化牌,拼美誉度”的商业诉求在内?我们不得而知。即使真是这样,我觉得也不用避讳。这样的做法,比起争抢名人故里,直截了当地借由头、建景观发展旅游经济,显然更有内涵。但是仅仅以发文的形式倡导“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都还是一种非常初级的操作模式。

    笔者以为,如果确有“打文化牌,拼美誉度”的商业诉求存在,就需要打开视野,从战略高度围绕《说文解字》和作者许慎,对当地的这一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开发。应该说,《说文解字》有文化含金量,有可以纵、横挖掘的东西;作者许慎置根于漯河,《说文解字》的诞生过程,也会有地域色彩强烈的传奇文章可做。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当地读《说文》、议许慎蔚然成风的群众基础之上,遍邀全国名家,把漯河开发成《说文解字》的学术研究中心,推广解析中心,并通过类似央视《百家讲坛》这样的平台,以及影视作品来扩大影响。

    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近年来把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文化产业赚了多少钱的人也不少,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文化是什么?英国人类学家泰靳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先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中央倡导的文化建设,无疑是针对这一“大文化”的意义上提出的。其中有些项目可以通过产业化开发,实现两个文明同时体现;也有相当一部分无法以产业化思路来运行、只能在人文意义上体现价值。《说文解字》和作者许慎如何开发?想让这些资源给漯河带来什么?这应该是当地决策者、以及有同样构想的其他地区官员们首先应该考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