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中国建筑在“近造福远造孽”
(2010-04-09 22:50:17)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相比中国的35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
建筑物短命的最大危害,除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更有巨量建筑垃圾对环境形成的超强压力,其负面效应不言而喻。但是中国的建筑为什么如此短命?原因恐怕也并不那么简单。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频繁的拆拆建建,没完没了的折腾,人为给建筑“减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大拆大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背景;急于通过城市建设彰显政绩,新官不买旧规划的账,是官场“只能做,不能说”的潜规则,也为大拆大建提供了最现实的人文背景;“土地财政”带给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又成就了大拆大建的体制基础。
二是房子尤其是住宅市场的持续升温,使开发商、建筑商有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普遍心态。只要能拿到销售许可证,没人关心“百年大计”。当前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争的其实就是谁更能混过并不严密的行业监管,谁能混过消费者购房交款前未必内行的挑剔。只要逃过了这些关口,竞争的实质,就只剩下了比拼谁的成本低,事实上只成了一场“偷工减料大竞赛”,建筑物的寿命又怎么可能不短?
三是低级的发展理念,使“经久耐用”已被不少人认为过时。现实生活中谁都不难发现,不仅仅是建筑物,即使生活中常用的轻工产品,耐用度也在急剧下降。上世纪80年代买一件家用电器,起码可以用15-20年;而在本世纪初更新之后,你却发现用了还不到10年时,就已经变得连维修都得不偿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前几年在经济人士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经久耐用的商品,适合于商品匮乏时期为满足“没得用”而开发,却不适合当前扩大内需、加快经济流转的新形势。说白了,就是商品的使用寿命短一点,可以加快更新,更新速度快了,经济就活了。可是这些人惟独不想一想,用短命商品来逼人们消费,且不说会加大人们的经济压力,垃圾也会成倍增长,人们的生存环境被挤压,如此发展的意义,岂不是要大打折扣?
盲目冲动地给建筑“减寿”,“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建设开发,“经久耐用”被认为过时观念,无一不是“人祸”对科学的亵渎。中国的建设开发,何时走出“近造福,远造孽”的恶性循环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