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旱灾只渴乡下”凸显两大社会痛点

(2010-04-09 22:25:57)
标签:

杂谈

    记者在云南灾区采访时发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一方面,这场百年未遇的旱灾给农民生活带来了重创,另一方面,干旱导致昆明城区居民生活成本增加,但市民对干旱没有深刻感受,用水未有限制。在采访中,有专家向记者指出,此次西南大旱应该引起制度上的反思,科学救灾要立足长远,政府应借这次抗旱来缩小城乡用水的差别。(《新快报》3月25日报道)

    中国的农村,大多还是“自然村”;中国的农业,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中国的农民,绝大多数还过着自给自足、自我管理的小农生活。旱灾来了,农民只能四处找水,其中的艰辛不难想象。而城市里的供水,有财政投入,有机制保障,有集中消费的市场活跃度,所以,旱灾来了,不用说居民生活用水不愁,连洗车这样的行业都没受到影响。

    如果说大旱之年缺少水源地的农民缺水吃,还有一些可以理解的客观原因的话,那“守着水库没水吃”的农民,就实在值得反思了。仔细想来,这种现象集中暴露了当前两大社会痛点:一是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社会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使农民即使守在资源旁边也无权参与分配——你守着水库不假,但这水库是城市的水源地,你无权享用,你的用水要通过其它途径解决。在没有旱灾,“其它途径”不出问题时,矛盾不太尖锐,大旱一来,这个矛盾立刻突出了;二是由对水的控制权,进一步引发水务市场化倾向,使“水往城市流”有了更强的动力——城市用水量集中,水的投入产出率和商品率要远高于农村,谁能犯傻做多投入少产出的事呢?

    不难理解,对水资源享用的极不平衡,一可引发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感,不利于社会和谐;二是对旱灾没有深刻感受的城市居民,不会有真正的节水意识,可贵的水资源不可能得到珍惜。这次西南大旱,不仅使这些问题得以暴露,而且也提供了从根本上解决的时机。

    如何解决,我以为应该从三个方面下手:一是在观念上,不能再以施舍的心态,做居高临下的小修小补。应该看到,城市是一个地区综合资源堆积的产物,被“刮薄”的农村,理应得到城市的反哺。因此,加大对农村公用事业、公共管理的投入,缩小城乡之间享用公共资源的差距,本来就是政府的分内之事;

    二是在做法上,要实打实地通过二次分配机制,用转移支付的手段来操作。步子迈多大,可以量力而行,但是不要只为贪多求快,又搞政策上的“城乡有别”,又动“市场化运作”的心思。否则,未来隐患还会很多。

    三是对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利用,要考虑与水利建设规划、水务经营与管理的改革同步进行。如今,水利建设的成绩,不到灾年显不出来,也没人重视;供水企业垄断经营,公益化与市场化动辄得咎。这些改革难题,都需要一个适当的契机来推动,但愿当前这场大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