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字背后的“三无”情态

(2010-02-08 17:40:44)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汉语盘点2009”年度字词网络征集活动6日落下帷幕,“被”“民生”“浮”“金融危机”分列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第一。据悉,“汉语盘点”活动借助“字”与“词”的形式来评点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以期为每一年留下醒目的标记,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新华网2月6日报道)

    被,是人们对一些不知不明、不情不愿的事情,迫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接受的形象概括。据报道称,“被”——这个新兴于2009年的网络热字,表达了人们太多的复杂情感。那么,“被”到底复杂在哪?结合普通百姓的生活感受,我以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无能之“被”。主要存在于资源紧缺、分食者众,有人为了挤入分享大军,又暂时不具备分享条件,不得不让自己“被”一回。比如,重点学校的招生名额太少,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无缘就读。怎么办?只有花钱赞助;再比如,大医院的知名专家挂不上号,自己或亲人的病情又太需要专家的回春妙手。怎么办,只有花几百元挂个特需号。没错,这都是自愿的,可是不自愿,又能怎么办?谁让自己无能呢?

    二是无奈之“被”。某县公开招考录用一批中小学教师。可是刚上班没多久就被告知要捐资助教,“捐出五万入编制,否则岗位不保险”的压力,通过种种途径落在了这些新教师身上。面对即将到手的岗位、编制,这笔款到底捐还是不捐?某区人口和计生委规定,只有拿着听过优生优育讲座的证明纸条,才能够办理“准生证”。而讲座却由一家经营医药保健品的公司来承办,讲授者在课上强调“要补充叶酸、亚麻酸”,课下对听讲人卖力推荐某品牌的亚麻酸产品。面对“准生证”的强硬权力,这个讲座孕妇们谁能不听?推广的产品谁能不买账?捐款也好,听讲座也罢,都是自愿的。可这种自愿,谁能说不是权力面前的无奈?

    三是无权之“被”。统计10个人的月平均工资,其中1人月入10000元,其他9人月入1000元,得出他们的平均工资为1900元,占绝对多数的9个人,平均工资“被增长”了近一倍。为什么如此“被增长”?是因为百姓对自己成为统计对象不知情,对统计方式没有话语权;某地方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推出一个规划,媒体上出现的,几乎都是“广大群众纷纷表示……,坚决拥护……”之类的套话;上报材料中介绍的,往往也是“已做好相关当事者工作,请求批准实施”,但是真正的当事者,却往往还蒙在鼓里。为什么“被拥护”、“被同意”?是因为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还远远没有落到实处。权利缺失下,遭“被”自然难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