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砂老板何以通过政府“整顿”灭掉竞争者
(2009-11-26 17:33:34)
前几年的浙江温州,瓯江江面上采砂船密布,无序开采导致沿江岸边的土地沉陷、农田塌方、房屋开裂。当地有关部门将瓯江干流(温州段)及瓯江口16个采砂点的砂石开采权以为期3年、出让总金额1700多万元,有偿出让给同一位老板掌控的四家公司。但是此后,司法部门掌握了这位温州采砂业的“龙头老大”,涉嫌行贿温州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瓯江采砂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及其他一些相关职能部门的多名官员。暴露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背后,是行贿、受贿推动的“帮助行业老大打压竞争者”本质。(《钱江晚报》11月25日报道)
看到竞争对手多了,头脑灵光的老板,拎起了钱袋子,要求政府官员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整顿”。而此后政府的“规范管理”,几乎总能在行业老大的指挥棒下确定走势。这样的事,在开采自然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有比较大的普遍性。前几年,在人称“世界锰都”的重庆市秀山县,一张探矿证在黑市上被炒到了100多万元。为什么会这样热?那是因为“老板数钱比矿工采矿还累”。供求关系倾斜到这个地步,握有“整顿”大权的地方官员,想要独善其身,恐怕并不容易。
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开发,老板大发其财,地方官员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开始加大。投资者赚了大头;卖权者虽然没有老板赚的多,但是稳赚不赔;当地政府通过征税所赚不多,却要承担未来生态治理的巨大负担;最终,当地百姓成了生态的最大受害者。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在自然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资本到底应该占有多大权重?政府作为资源的守护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对资源的所有者利益、当地百姓的土地及环境利益如何保障?这些利益主体应该得到怎样的平等尊重,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案来一一摆平呢?
而更让人寒心的,是体现在此类事件中人文生态的恶化——政府部门只讲规范管理,不讲透明管理。不受监督的公权,使规范管理成了权力寻租的最好由头。一面是可贵的自然资源,百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官商勾结的“生产关系”体系中,完全被不屑一顾,其价值相对于日后治理的巨大投入,轻得简直微不足道;另一面是,本该透明的公开竞争,却成了“用钱说话”的黑箱操作,政府的公信力被无情败坏。
政府部门的采砂规范化管理,最终演变成“贿多先得”的竞争。这样的案例,让我们分明看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在遭到以“资本的权重过大,公权转化为干股”的利益格局挑战。亟需从党建、机制的高度,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道。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