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民众支持公共租赁房说明了什么
(2009-11-12 00:44:01)
“这个城市很年轻,人口平均年龄32岁不到,这么年轻的群体我觉得应该去租房。我们应该盖这样的房子来解决问题。”10月31日,在2009中国地产年会暨中国人居60年高峰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建议深圳大量开发公共租赁房。而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232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1%的人支持公共租赁房在全国推广,其中55.0%的人“非常支持”。(《中国青年报》11月10日报道)
9成民众支持公共租赁房说明了什么?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说明了当前住房政策与真正的民意还存在很大错位。首先,中国的房改,是一个从福利化向市场化硬性转换的过程,基本没有缓解落差的过渡措施。除了近年来才出现的、条件极为苛刻的少量廉租房、保障房,对住房市场化的绝对强调,注定了要把公众的住房需求往买房一条道上逼,大量“房奴”应运而生,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其次,在被迫当“房奴”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时候,土地价值又加入了市场再分配,价高先得的招拍挂,使土地价格被越炒越高,地价成本越来越大导致房价高涨。市场需求与房产成本,都存在很大的“人造”成分。许多人甚至发出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个税起征点应该参照房价制定”的呼声。
其二,说明了有关官员对二次房改的回应,是脱离民意的。有关“二次房改”的建议被热炒之后,在住建部有关官员的严词否定中归于平静。其中,有三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10年房改成果不容否定”。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难道有关二次房改的建议,都是在全盘否定10年房改的成果吗?对于一个建议,有必要如此上纲上线吗?如果说二次房改的说法太敏感,那完全可以换个说法,但是却不能无视建议中强大的民意基础;二是“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总体上健康,局部未必没病。更何况,无论对于“总体”,还是对于“健康”,都不应该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时点来认识,二次房改的各种建议,其实都是基于不同意义上维护这种健康而提出的;三是“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收益”。从政策上保障百姓拥有置业之类的财产收益,这当然是正确的,但问题是,百姓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了钱不愿意买房而愿意租房居住、把钱花在别处的人,不仅大有人在,而且同样应该通过各项政策,实现各得其所。
9成民众支持公共租赁房,说明目前的住房政策,在公共租赁房这一最稀缺项目上,欠缺太多的扶持。而“公共”二字,也恰恰是二次房改建议中被提及最多的。因此笔者认为,实现住有所居,是当前房地产调控的主要任务,官方如此认为,“二次房改”的建议何尝不是如此?为一个概念,官方和专家学者可能要争论一番,但是作为百姓,到底是否称为“二次房改”并不重要,关键是提供保障的力度到底有多大?住房制度虽然未必一定要经历轰轰烈烈的改革,但是衡量其好坏的标准,却只能是来自百姓的感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