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版《青花瓷》式教学多多益善

(2009-11-05 17:48:31)
标签:

化学

青花瓷

教学

弊端

创造

杂谈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白色絮状的沉淀跃然试管底,铜离子遇氢氧根再也不分离,当溶液呈金黄色因为铁三价,浅绿色二假亚铁把人迷……”化学版《青花瓷》日前在网络论坛和中学校园走红,并在短时间内催生多个不同版本。对此,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歌谣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记忆或许有一定作用,但这一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对学习出色的学生可进一步巩固知识,但对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可能起一些反作用。(《武汉晚报》11月3日报道)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与陶瓷打过多年交道,凡与陶瓷相关的知识、信息皆有兴趣。看到化学版《青花瓷》的歌词,感觉虽然概括得不十分准确,但还是把主要化学成分及反应效果都说到了,而且仿原版《青花瓷》的句式,唱起来也会朗朗上口,觉得满有意思。

    化学版《青花瓷》式教学,到底好还是不好?我觉得不可一概而论。站在“学”的角度来说,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对于记忆肯定是有帮助的。其实,把一些枯燥难记的知识点,以顺口溜、歌谣等形式,用关键词串连起来,并熟记于心,是不少人早有心得的学习方法。只不过,化学版《青花瓷》在挖掘这一方法时,由于巧妙借了流行歌曲的“壳”,显得“更上档次”而已。

    而站在“教”者的角度上,肯定要考虑知识的严谨、概念的准确而严密,化学版《青花瓷》式教学,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弄不好,还会因为照顾“娱乐性”,最终使严肃的科学知识被“戏说”、“选说”,最终误导学生。

    我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站在“非教非学”的角度,我认为对其中的“弊端”大可不必担忧,对这样的创造性教学还是应该鼓励。因为作为中学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知道“唱”出来的知识,只是一种记忆手段,谁也不会把歌词内容照搬到考试试卷上,想考出好成绩,还要下苦功。而作为教师,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将知识点凝练为歌词,套上流行歌曲的旋律来传唱,也不是所有的此类努力,都能收获成功。概括准确而全面,语言生动而上口,又能巧借流行歌曲的旋律,这绝对是一项颇显功力的创造,这样的创造,于社会有益,符合科学精神,当然需要鼓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