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 除了自救别无他法
(2009-08-24 18:05:07)
黎玲玲24岁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寻觅能一同走完这一辈子的人。“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碰到适合的人。”她无奈地笑了笑说,“我现在是朋友圈里老牌的‘剩女’。”在如今的中国,像黎玲玲这样被称作“剩女”的大龄女青年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按传统观念看已属于大龄女青年的“剩女”,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高素质、高收入,长相也无可挑剔。但是她们的婚姻问题,成了不少中国父母心头的一桩大事。(新华网8月23日报道)
大龄女青年包括有过婚姻经历的中年女单身,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迹象。在我看来,这些人确实愿意尽早找到“另一半”,但是由于绝大多数能够经济独立,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挑选起来几乎都在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慢条斯理地审视着眼前经过的一个个男人。
“剩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稳定感在下降,既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不稳定的生活,又要应对竞争、紧张工作,从而陷入交际圈变小的难题。在不少的征婚信息中,人们不难发现,抛开身高、体重等外在条件,“有房,收入稳定,修养较好”几乎是都市女人征婚时无法再降的标准。而即使女人们认为这是最低标准,事实上也已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了。单说这“收入稳定”一条,如今除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还有哪些岗位是稳定的?与单位签订1至3年劳动合同的,算不算稳定?应该看到,社会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收入稳定已成了一个非常相对的概念。如果强求这一点,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误读。
二是传统观念中的男女心理落差,使女选男时处于相对被动。男选女时,普遍倾向于年龄比自己要小,能力素质比自己要低,这符合男人的“面子心理”;而女选男时,又大多与此相反,这符合女人的“依靠心理”。不少女性,对此心存逆反,却无力改变这种传统。抗争与无奈中,年龄也被越拖越大。
三是女性的感性心理,使她们对婚恋的行为态度,多处于飘移不定——选择机会多了,眼却挑花了,取舍中容易迷失自我。本分的男人,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不行,不愿深交;条件好的,不是要求非分,就是不够严肃。男女双方对对方“好”的理解,向来是有差别的,你心目中认可的好男人,却未必认可你是个好女人。双向选择,使“两好重合”的可能性被大大压缩。一次次机遇的流过,最终把自己拖为“剩女”。
“剩女”上升到严重社会问题了吗?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凡属个人原因导致的“剩女”,总会通过自我调节,最终让自己“剩不下”的;凡属传统观念导致的“剩女”,也不是当今社会出现的新问题,现在解决不了,再过多少年恐怕也依然如故;至于女性心理特征、个人性格特点导致的“剩女”,就更是旁人无能为力,只能依靠“自救”了。因此,“剩女”上升不到社会问题的层面,无须为此大惊小怪。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