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安全不能总是“急来抱佛脚”
(2009-06-09 22:19:18)
“事故公交车发动机和传输带完好,排除机械原因引发事故;公交车油箱还有107升柴油,与公交车加油记录吻合,同时事故现场没有发现洒出来的柴油,排除了公交车自燃引发事故。部分受伤乘客称,事发时闻到强烈的汽油味,不排除人为原因造成这次事故。”这是成都9路公交车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后,成都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的事故调查内容。(《中国广播网》6月7日消息)
事故原因到底是什么,相关部门仍在调查。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在这次事故中,安全设施、安全措施不到位,都是无需调查就一目了然的事实。成都发生了如此惨烈的事故后,类似《北京彻查公交安全隐患》、《沈阳禁止携桶装液体者乘车》等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有些措施,甚至有点矫枉过正的倾向,比如沈阳提出了“取消双燃料车”,就让人觉得有点反应过度。不难理解,出了这么大的事,各地公交部门做出反应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是这些“抱佛脚”的措施能坚持多久,时间长了会不会走样,最终效果如何,同样让人担心。
在汽车业,当人们谈起汽车的安全性时,总会提到“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这两个术语。主动安全是为了保证汽车“不出事”而特别增设的配置与技术,如制动系统的先进性、是否装配ABS防抱死系统以及该系统的是否先进等;被动安全则指汽车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为驾乘者提供的保护有哪些,比如是否装备了安全气囊以及气囊质量如何,车身的坚固程度等。将上述“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理念引入公交安全保障,我觉得可以使一些零乱思路系统起来——从“尽量不出事”与“出事后最快救援”两个角度着眼,建立富有公交特色的安全保障体系。
在公交系统的“主动安全”保障上,我以为主要应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除了车辆本身的技术性能保障,还需要加大对易燃易爆物的特别防范,比如能否研制“特殊气味浓度报警装置”,当警报发出后马上停车采取措施?比如能否在车厢的不同角度安装摄像头,以利于司乘人员观察全车情况,以利于及早做出处理?比如能否根据公交安全的重要性,为其安装紧急停车时向后车报警防追尾装置?以应对连“靠边”停车都非常困难的局面?
在公交系统的“被动安全”上,应通过提高安全意识,完善救援体系来体现。成都的事故车现场,最终被发现了3只安全锤,但这并不能掩盖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因为从效果看,安全锤在乘客的慌乱中没能发挥作用,就等于没有。此外,救援队伍保持一定密度的网络化,救援人员靠汽车、摩托车皆可出动的便捷化,都应该是这次事故之后应该考虑的问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