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分配腐败”为何如此肆无忌惮
(2008-11-01 10:34:51)
“平煤集团16万职工的住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开发‘阳光花苑’项目,是为了解决广大煤矿工人的居住问题,偿还历史欠账。”听到这样的话,您一定会为领导的“职工情怀”而感动。可是事实却是,原本打算以“集资建房”形式搞开发,却因为领导干部是有房户,如果分给新房又不腾退旧房的话,显然说不过去,所以又决定以“商业开发”名义进行。这样,领导就可以既住新房,又不用腾旧房了。而所谓的“商业开发”,却是开发手续不全,售价远低于市价的“准福利房”。(《人民日报》10月31日报道)
分新房,腾旧房,这还都是福利分房时代的专用语。可是众所周知,我国早已取消了福利分房,但是这家平煤集团,却可以动用自己开办的房地产公司,以解决职工住房为名获得开发用地,盖成房子之后“自给自足”。而在开发过程中,又因为管理层担心自己“分了新房要交旧房”而改变分配方案,职工住房成了名副其实的由头,巨大的实惠却落进了处级以上干部的腰包。“权力自肥”如此轻而易举,如此肆无忌惮,让人痛感国企官僚经济之腐朽没落,痛感其体制后盾强硬之可怕。请看:
国企领导人基本纳入公务员体系管理,却又有着国有资产的处置利益。这样的体制,让国企领导者面临的是“赢利是我领导有方,亏损是环境太差”式的只赢不亏。仅以上述报道为例,公司管理层想为自己捞一些住房,就可以在立项上耍花招,在分配上变戏法。知情者无权管,有权管的不知情,国有资产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流入别有用心者的腰包。
国企领导人自己端着铁饭碗,却可以把下岗当作威胁反对者的杀威棒,黑箱操作越来越方便。在私企,人们没有“下岗”的概念,员工的进进出出很正常。而在国企却不一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岗位,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几乎成了普通员工或底层管理者的一份奢望。这样的心理,使前者对后者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控制力。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形成了一道厚厚的“阻隔墙”。问问平煤的普通员工,什么“集资建房”?什么“商业开发”?他们对其中的消息、概念知道多少?当员工的知情权被剥夺到几近为零的程度时,权力自肥又怎么能不肆无忌惮?
国企领导人抓住法人治理缺位的巨大漏洞,不需要很高明的手段,就可以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产权所有者权利虚置,让国企老总责任很虚,权力很实。对国企老总的工作考核,很大程度上还陷于人治层面。企业自己喊上几句“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几十亿元”,似乎就可以“晃着膀子走路”了。
不少国企管理者的利益分享,往往与其承担的巨大责任极不相称。但是,他们却往往毫无道理地获得全部的企业资源控制权。这种责权极不对等现象,已成为建设文明社会的一个巨大拖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