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掴阎崇年“只为让外界关注”太可悲
(2008-10-23 00:50:44)
10月5日,清史专家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遭遇一年轻男子掌掴。打人者结束拘留后,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去年,就因不认同阎崇年的观点,并试图与其进行交流未果而心生不满。这一次用如此激烈的举动表达不满,也是想引起外界注意。
掌掴阎崇年事件发生后,很多人从草根与精英话语权不平等的角度来加以评价,对打人者给予相当程度的“道义谅解”,却忽视了围绕“对话”而存在诸多前提。
首先,在学术领域,精英都不是自封的,而是媒体或公众选择的结果。上不了《百家讲坛》的人,注定了无法和在《百家讲坛》阐述观点的人完全平等的对话,因为传播影响力就实实在在摆在那里。对此,就算你再怎么不服气,也不能把账算在“精英”的身上。我很纳闷,掌掴阎崇年的人,本该因为没有相同的阐述机会而怒砸中央电视台,却把巴掌打在了一个老者身上。这到底是糊涂,还是欺软怕硬捡“软柿子”捏呢?
其二,对话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条件,那就是建立在真正“学术”的基点。人们常喜欢以“抛砖引玉”来自谦,可问题是,想引出“玉”,您抛出的东西,起码也要够得上“砖”的水平,而不能仅仅是“土块”。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只知在芝麻绿豆问题上认死理、钻牛角尖、根本谈不到学术层面的东西,也想跟专家对话,专家奉陪得起吗?阎崇年先生提出,和他对话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这样前提设置,我认为一点都不过分。
其三,对话应该有一个相应的平台,有一个规矩范式,总不能不分场合,谁都能拉住学者随时随地“对话”、而且“对话”就一定要争出个高低来吧?学者再精英,其观点也不可能让所有人认可。如果不认可其观点就强迫与之“对话”,达不到目的就打人家耳光,那成什么了?
此事从一开始,就有人指出,打人者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什么学术话语权之争,根本也不关心什么学术,而只想用一个出位的行为,让社会关注自己出出名。我相信这样的判断,而打人者现在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对于这种事,我们只能说很无聊;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能说很可悲。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