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公车限行”推动“减车增效”

(2008-09-15 23:48:42)
标签:

公务车

限行

局部

短期

微观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最新一期北京市政府公报透露,除特殊公务用车外,北京市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公务车将按照牌号尾数,从周一到周五分5组限行。尾号1和6周一限行,尾号2和7周二限行,依此类推……(《新京报》9月14日报道)

    直接受益于奥运期间单双号限行,北京的空气质量、交通畅通度提高了很多,一度引发了“单双号限行是否应常态化”的争论。而从以往类似举措同样收效明显来看,政府舍弃涉及面更大的“单双号限行常态化”,在较小范围内对公务车实行限行管理,应该说既是对上述争论的回应,也是一种更为稳妥的做法。

    但是从保障效果的角度看,“公务车每周限行一天”也不是仅仅制定一个书面政策那么简单。在具体执行中,还需通过明确细节、让更强的可操作性来保障实施效果。比如,公务车的界线应该如何划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用车,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这些单位下属的二级单位、三级单位或只是挂靠者,国有股持股比例不高的企业等是否在列?再比如,公车号码与非公车号码,从创编方式上是否可以一目了然地区分?在限行尾号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现行以摄像头自动拍摄为主的执法手段,能否保证执法的疏漏率不会增加?有人提出,公务车应该喷涂统一颜色,这不仅方便执法,也有利于公众的监督举报,这些操作简单且呼吁多年的问题,是否可以借此一并解决呢?

    当然,这些细节,还仅仅停留在对已有政策予以完善的较浅层面上。如果我们从政策本身的社会性来看,环保意义上的“限行”,显然与既环保又清廉的“减车增效”还不能相提并论。公众最热望的,显然还是后者。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北京80多万辆机动车停驶,其中公务车就达49万辆,而且在带来巨大“畅通效应”的同时,并未见办公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公务车限行的“效果权重”不言自明。当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元华认为,封存公车如果没有降低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就要考虑公车是不是太多的问题了,减少交通拥堵就要从公车下手,希望借此能推动公车改革的进行。现在,在公车限行作为常态措施被推出之时,围绕“减车增效”而展开公车改革,从更广泛、更深刻层面追求社会综合效益,是否也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呢?

    日期上的限行,未必能限住公务车的行驶里程;出行公车的减少,倒有可能增加公车的总量。这就是“公务车每周限行一天”实施后极有可能出现的结局。公务车是否百分之百地“为公”,是否达到了应有的办公效率,才应该是所有相关政策、改革措施的根本出发点。以此来对照分析,如果购置公务车没有限制,如果公务车的管理与使用跳不出权利自肥的阴影,“公务车每周限行一天”的意义,则只能局限于局部、短期和微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