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园改扩建 该突出“室”还是“铭”?

(2008-09-10 00:29:12)
标签:

陋室

改造

文化工程

商业投资

文化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住所,因为他的这首《陋室铭》一举成名。最近,和县将投入数千万元,对陈旧的陋室整体扩容改造,打造成全新的“陋室园”。其改造的动因,一方面是今年该县将启动大规模的建设,将陋室园与其它历史景观一起,打造一条长1.5公里的仿古街;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存的陋室面积较小,值得看的东西太少、逛的时间太短,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刻,更有人认为不过是座“破房子”。(《新安晚报》9月8日报道)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争抢名人、典故资源,以“重修”、“改造”之类手段,强化地方利益诉求,使人文景观本该应有的人文价值,有意无意地沦为商业的载体,导致其文化内涵不断枯萎。和县这一次投资千万巨资,改造、扩大陋室园,只是为了让游客“值得一看”,逛的时间能长一些,不给人留下“破房子”的印象。而其中的矛盾在于,承载“陋室铭”的“陋室”,即使不是一座破房子,也决不可能是一座看起来养眼的好房子。现在的改造思路,无论怎么辩解,陋室也只体现在符号意义上。刘禹锡与陋室,都不过是堆积人造景观的一个概念由头。

    类似陋室园这样的人文景观,年久失修了,修葺一下当然必要。但是每一次动工,都应该在保持文化内涵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有一个相应的价值突出点。而现在的方案,几乎就是把陋室放在一个层层包裹的人造景观核里,以盆景化的思路来处理,完全是成都“杜甫草堂”沦为普通公园的另一版本。

    我个人认为,在类似的改造中,应该更多以文化工程的思路来操作,不能当作纯粹的商业投资来搞。而文化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越是能够体现“记住刘禹锡,忘记和州城”,却反而能够吸引八方来客。那么,怎么才能让人记住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淡化“室”的物质特征,强化“铭”的文化含量。调动各种感染元素,让刘禹锡的精神风骨,让策知县的狭隘卑劣更多地警醒后人。也就是说,要千方百计把刘禹锡其人、陋室铭其义的文章,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细化与放大,有人物,有故事,有景观,让睹物思人、见景生情的强烈感受,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通过这样的细化与放大,来解决“值得看的东西太少、逛的时间太短,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问题。

    如果只是“外围造景,包起陋室”的简单化方式,刘禹锡与陋室除了一个主题由头,还有别的价值吗?如果这里给人留下的只是一个普通公园的观感,除了逛的时间可以拉长,哪里还会有其它兴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