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女子执法 城管就能改变形象吗
(2008-08-30 00:36:01)
8月26日,有两条与城管有关的新闻,都非常引人关注。第一条是南京市一家小店的老板,在店门贴出告示:城管和狗不得入内,后在派出所的过问下,店老板自己撕下了告示,并到街道给城管科赔礼道歉;第二条是昆明市五华区城管成立城管监察女子中队,力求通过女性柔情的温和执法思路,改变城管给人缺乏亲和力的“习惯”形象,也希望通过女性的细致和耐心,将暴力抗法扼制在萌芽状态,避免产生激烈的冲突。(《现代快报》、《春城晚报》报道)
不难看出,“城管和狗不得入内”告示,虽然偏激,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管在部分公众中的形象;而“城管监察女子中队”的建立,无疑又反映出城管队伍自身为改变自身形象而做出的努力。这样的努力,主观上当然令人称道,但是笔者也有两个担心:
其一,执法毕竟不同于绣花,女性的温柔细腻,用在执法时,很难说不被执法对象所欺。因为敢于违法的人,没几个不是知法犯法,而既然敢于这么做,肯定也有着相当的周旋能力。而执法现场的是与非,又远不是间接管理者、事外论道者所能体会的,所以我很怀疑这支女子中队最终的执法效果;二是如果总以抓、罚、没收商品与经营器材为主的执法思路不改变,即使是女子执法,心肠也不太可能总是温柔,最终与以往男队员的执法效果不会有多大不同,提升形象之说也就没有根基。
那么执法思路到底应该怎么改变呢?我以为同样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执法环境入手,改变把城管部门独家推上风口浪尖的现状,以系统化思路为城管提供较好的执法环境。现在,凡涉及城管的报道,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哪里的城管又打人了,哪里的城管又因为犯了众怒而被打了,却少有报道执法对象恶性抗法的报道,城管人员因而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强大的负面形象压力之下,城管执法者同样也会心理脆弱、情绪敏感,因而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这当然有城管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但是来自社会未必公正的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城管的形象为什么会这么差?他们的形象是本来就这么差?还是舆论放大的结果?这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是从执法手段入手,改变城管总是事后执法的被动局面。笔者家门口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公交车站,不远处还有一个过街天桥。原来公交站、过街天桥上无照商贩很多,城管的执法车一来,这些人四散奔逃,过后故态复萌,执法效果很差。可是前几个月开始,游商们却一个也不见了。经仔细观察我才发现,原来是有城管协管员分片包干,一天到晚盯在这里,这样所有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这样防范于前的做法,是不是要比“小违法时没人管,大违法时集中执法遭强烈抵制”要好的多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