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 创造历史比获得金牌更有意义
(2008-08-13 22:05:04)
8月10日上午,在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我国选手张琳获得银牌,改写了中国男子游泳选手在奥运赛场上无奖牌的历史。同日,在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决赛中,我国选手龙清泉在抓举与挺举连续5把轻松成功,不仅勇夺金牌,而且同样创造了一项中国奥运史——“90后”中的第一个奥运冠军……
金牌意味着实力和荣誉,不论是媒体还是受众,把目光聚焦于金牌、奖牌,这符合传播中的一种认知共性,从观赏的角度,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符合传播逻辑,却未必符合竞技体育的发展逻辑。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历史的过程。1932年7月30日,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是惟一参加正式比赛的中国运动员,也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此后,才有了国民政府在第11届奥运会正式组队参赛,改变了上届“单刀赴会”的可怜局面;李森和杨秀琼还第一次作为中国女选手出现在11届奥运会赛场上,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从此,中国女子开始全面走入竞技体育。刘长春、李森和杨秀琼,虽然都没有拿到什么名次,可谁能说他们的价值一定比今天的某一块金牌低?
如果我们承认,竞技体育也有高潮低谷,项目之间发展也不可能平衡时,就不妨以股市中的涨落起伏、牛熊周期的规律来参照认识。在我看来,开创历史与摘金夺银,是一种“相交”关系——即:开创历史的人,有可能获得金牌或奖牌,也可能无法获得。金牌、奖牌的价值,在于已处于很高的飚升状态,但是飚升固然值得高兴,但也有可能到了“见顶回落”时期;而创造历史的价值,恰恰在于不显山不露水的“突破盘升”,处于最需培育、最具潜力的成长初期。
男子游泳以张琳收获银牌的创历史表现,显示了“牛”的潜力;龙清泉以“90后”第一个奥运冠军的创造历史,显示了“后生小牛”的潜力;而中国足球等项目,依然还在“震荡筑底”,既需要“利好”的支持,也需要时间来换取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体育领导者,既不能像普通观众那样,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比赛,也不能以“形象工程”的角度,人为推动越多越给、越少越夺的“马太效应”,更应该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来操作,把注意力和有限的资源更多放到已经或正在创造历史的项目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