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奥队在本届奥运会的首场小组赛中,在以多打少的有利形势下,最终以一比一险平了同组对手新西兰队。比赛之后,我看到了网上骂国奥队“烂泥糊不上墙”的人不少。不过,历史地看,我认为国奥队还是在进步的,我们应该更多给他们鼓掌加油。
年长一些球迷一定清楚,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队曾经历史性地打入奥运会。小组赛第一场是中国队对德国队,当时我有事外出,心里惦记着这场球,急急忙忙赶到家里,比赛已经进行了十几分钟。当时那比赛场面,让人寒透了心:中国队在德国队全场挤压式攻击下,几乎没有一点还手之力。
当时,中国是以国家队出战的(根据国际足联当时的最新规定,汉城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不限制球员年龄的赛会,自那以后,参加奥运会的各支球队年龄都是23岁以下),而德国队好像还是一支青年军。中国队中,贾秀全、柳海光、王宝山等人,都是当打之年的国脚;而德国队中,克林斯曼还是一个“小将”。而就是这样一支青年军,却把中国队打得溃不成军。中国球员只配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就是控制不了球,就像男足在和女足比赛。进攻,我们很难过半场;防守,被人家三传两递就扯开一个很大的空当,守门员被累得死去活来……结果,首场我们就以0:4惨败。次战瑞典,中国队依然没有一点机会,又以0:2告负。最后一战,本想遇到本组实力最弱的突尼斯时能够有所收获,可最终还是以0:0收场。一场未赢、一球未进、小组垫底,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最没有进取心的队伍”。
以当时的中国球员来说,他们难道真的没有进取心吗?根本不是,场面上反映出的,完全是技不如人。而技不如人反映到场下,就是足球理念,训练方法,技战术意识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我们强调的“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战,大运动量”,到了具体执行时,就超越了其只限于精神内涵的一面,成为把体育看成一种“体力活”的代名词。
从汉城奥运会到现在,20年了,中国队又一次以东道主的身份进入了奥运会。虽说比赛资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可是中国人在男足这个项目上,难道真的就甘心情愿永远技不如人吗?和在汉城时相比,我们起码进了一个球,不管大小,这也算是一个进步。而在这个进步的背后,我认为也不全是运气。因为历经20年历史,中国足球起码比过去开放了,走出去、请进来,眼界打开了。杜伊虽然被解除了主教练职务,但在职时教给球员的一些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就没了;董方卓打进了奥运会第一球,恐怕也有在足球强国踢职业联赛的基础。不管怎么说,有进步就应该鼓掌,有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有些人习惯于骂,可骂除了出气,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因此我还是主张,多给中国男足的小伙子们加加油,让他们打好后面的比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