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组牛肉”还是牛肉吗

(2008-06-19 02:55:20)
标签:

重组牛肉

检测难题

允许生产

食品安全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在武汉,近日记者连续接到多位市民电话,怀疑“张飞牛肉”有问题。“口味很特殊,吃起来肉感细腻,实在不像牛肉。”根据记者调查发现,这是一种先是用机器把肉打碎,然后重新粘连组合加工的“组合牛肉”。而这样的组合牛肉,除了在工艺上十分容易“玩巧”,成本低、利润大之外,还有一个最大隐患,就是由于破坏了原有口感和外观纹理,给检测部门判断是否为纯牛肉带来困难,而且重组牛肉经过搅碎后,会大量增加接触细菌的面积,造成污染的风险也更大。(《楚天都市报》6月16日报道)

    重组牛肉的加工过程并不难理解,无非是像类似木材加工的“模压板”那样,把边边角角的散碎木料打成碎屑,再按一定工艺、添加胶类模压成型,以补充实木来使用。但是木材和牛肉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的使用和后者的食用之间,存在着差别很大的消费标准——用于食用的牛肉,质量要求显然要比木材要高出许多、也复杂许多。生产概念的简单,与消费概念的复杂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从重组牛肉,不禁让人想起了前几年的“巨能钙”、“杜邦不粘锅”等是否存在毒副作用事件,在人们纷纷把期待的目光投入权威检测机构时,权威部门最终给出的检测结果,却只是一些难以把握的概念和数据,于法院判案、民众消费几乎起不了什么指导作用。上述的“重组牛肉”,给人带来食品安全隐患是不言而喻的。而更让人担心的,是目前有关检测部门对重组牛肉的检测,尚停留在感官辨识阶段。换言之,牛肉一打碎,再加入了辅助添加剂,检测者的鼻子、眼睛也就跟着失灵,到底是否为纯正牛肉所组合,也就无从知晓了。这样的监管难题,事实上比组合牛肉本身更令人担忧。

    然而更让人不放心的,是重组牛肉这样的生产方式,居然还是“目前国家没有禁止生产销售,商家销售这种肉品是可以的。”看到这里,我们只有苦笑了——既无力检测,又允许生产,这算怎么回事?目前我们能做的,难道就只能放低到“严格要求重组肉‘自报家门’”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怎么办?目前的监管现状,决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所能解释的,从根本上,应该说是一个态度问题了。但愿这一次的“重组牛肉”能够引发一场深刻的监管革命,起码也要做到“无力检测的食品暂时不能生产上市”,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