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有关单位调研显示,2007年上海市新录取公务员中约有六成是应届毕业生。有社会舆论对此质疑:应届生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走上岗位后很难做到关注民生、贴近实际。就此,《国际先驱导报》联合新浪网展开网上调查。在面对“你认为应届毕业生是否适合做公务员”的问题,七成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适合”。(《国际先驱导报》4月21日报道)
如果有关决策者依据上述调查结果,就此做出“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直接报考公务员”的政策,我觉得是从浅表意义上理解这一信息后做出的不智举动。原因如下:
七成网民认为应届大学生不适合做公务员,是因为他们对公务员有一个普遍的职务假设——公务员都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他们需要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需要有一定的民生情怀,而应届大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当人们的视线盯在应届大学生身上时,却往往忽略这样一个现实:公务员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远不是像网民所假设的那样。
其一,公务员队伍复杂的结构、细致的组织分工,事实上使很多公务员从事的只是间接“公共”的事务性工作,就工作的技术或文化含量来看,和企业、其它社会组织的从业岗位并没有多大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硬是要对基层政府一个类似于办事员的底层科员提出读懂社会、民生情怀的所谓“经验”,我觉得意义并不大。
其二,目前的公务员队伍管理、作风建设等方面,还有着很大欠缺。前些日子,有地方政府提出“不会上网不得当公务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一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体制内人员无法胜任岗位,体制外人才又进不了门”的一种无奈。一道“编制”的门槛,给公务员队伍管理、作风建设带来了许多无形障碍。一方面,“门槛”外热情洋溢,人才济济;而另一方面,“门槛”内得过且过,体制养庸。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应届大学生拒之门外、给有基层工作经验者留出的公务员位置,却未必能够实现优化队伍的初衷。
概而言之,“七成网民不赞同应届大学生做公务员”的应有之意,是指那些需要实际经验、从事更多创造性劳动的领导职位或高级科员而言,而不包括那些从事基础性、事务性工作的中下层公务员。如果把这些岗位也对应届大学生关起门来,我觉得既不科学,也是对应届大学生们的不公平;“七成网民不赞同应届大学生做公务员”的应有之意,是针对能有一个打破体制利益、公务员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让那些只盯着既得利益,却不思如何进取的“贵族公务员”没有市场。让那些有基层工作经验、有民生情怀的干部,真正在官场中形成“鲶鱼效应”,而不是被官场奢糜、萎顿的“染缸”把他们也一起染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