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三种唱法 各有迷人之处

(2008-01-20 23:44:18)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京剧

唱法

艺术

趣味

唯美

启发

文化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我本人说不上资深戏迷,也说不上铁杆戏迷,却总喜欢对京剧进行一些“瞎琢磨”式的分析。这不,央视的戏迷票友大赛刚结束不久,又赶上吴汝俊先生在央视戏曲频道进行“表演意义大于教学意义”的京胡演奏教学,让我对京剧唱法带给戏迷的不同感受有了新认识,不妨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简单来说,我觉得京剧应该有三种唱法,细分如下:

    一是艺术唱法。顾名思义,艺术唱法就是以艺术表现力为第一目的,在强调演员各项基本功的前提下,突出的是“唱出人物”。无论整出大戏,还是彩唱或清唱,演员一定要“入戏”,一定不能只为卖弄“绝活儿”而不顾人物。同一出戏,不同流派的演员来演,会有不同的效果,那也只是不同流派演员对所演人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听专业演员演唱,尤其是欣赏名家名段,从接受心理来说,就是冲着艺术去的,达不到以声传情的“唱人物”效果,我们是不可能投以掌声的。

    二是趣味唱法。人们常常奇怪,为什么很多专业演员的高水准演出,反倒不如戏迷票友们的演出更吸引观众?有人认为是有了竞赛的气氛、因竞争导致悬念而造成的。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我以为,观众对专业演员的演唱与对票友的演唱具有完全不同的欣赏心理。看专业人士的演唱,看的就是“角儿”,欣赏的就是艺术本身。换言之,专业演员就应该达到某个水准与层次,达不到才不正常。而看票友演出就不一样了,戏迷的欣赏点,本来就没有放在所谓的“艺术”上,而是以自己做参照,来观赏“同类”们比自己水平或高或低的表演,观赏点完全放在了一个“趣”字上。这样的大赛,怎能不吸引观众?怎能不雅俗共赏?所以,趣味唱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娱乐行为,同样可以为我们带来另类的精神享受。

    三是唯美唱法。这应该是我的自撰了。之所以提出“唯美”的分类,完全是因为听了吴汝俊先生在京胡教学中的自拉自唱而分出的一个演唱类别。毫不夸张地说,听吴先生在京胡教学中唱的《三娘教子》以及在其它场合演唱的《穆桂英挂帅》等唱段,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既不像专业演员那样追求“唱人物”,又比一般戏迷票友的基本功扎实。尤其是他能自拉自唱,不存在演唱与伴奏的配合问题。他的唱,忽略了艺术唱法中必须遵循的一些程式,却把京剧唱腔最美的一面做了许多强化处理——行腔吐字,更讲究“润”与“甜”,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加轻柔曼妙。听起来余音绕梁,宛如天籁……我个人觉得,无论专业人士,还是资深票友,都有必要研究这一唱法,使之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一道别样大餐。

    以上当然只是个人的一点心得。我觉得,作为国粹的京剧,要传承发展,就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角度——让人们欣赏整出大戏,从功、法等基本常识上全方位培养观众当然必要;但是从单纯听唱段、而且是不同唱法的角度,勾起人们对京剧由浅到深的文化认同,同样也是应该提倡的。京剧的上述三种唱法,可能概括的并不准确,但是希望能对专业人士或资深票友有所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