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与商务部22日联合宣布,旨在扩大我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的补贴款,将直接发至购买者个人账户。(《新京报》12月23日报道)
不能不说,政策的制定者,是依据“农村消费人口的巨大需求量+专为农村设计生产的产品+政府以13%支付财政补贴”这样的组合方案,认定了此举刺激消费的效果不会差。“每种家电在农村普及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50多万台(件)需求”,是这种关起门来算“明账”的典型预期。但是,拉动内需真是这样算“明账”就能算出来的吗?我觉得远远没这么简单。农村、农民以及农村市场的特殊性,远不是对其不够了解的人可以轻松拉动的。
首先,在农村,除了产品型号老一些外,一般家电的普及率并不低。因此,与农民现实生活关联度更高的,肯定不是家电,而是医疗、教育、优质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拉动内需,不从这些最热项目入手,却偏偏要从家电行业切入,这岂不是“拉”错了门?
第二,是农村的家电消费环境还不够乐观。与城市供电不同,农电系统历来稳定性较差,停电、电压不稳等,当前还是农民很头疼的一件事,电冰箱在农村的普及率低,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通讯信号无法保障,使彩电、手机的使用大受影响;农村没有污水排放等市政管网,洗衣机用起来同样麻烦……
第三,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在售后服务方面,如果厂家上门服务,成本是个很大问题,即使承诺了也难以兑现;如果实行定点服务,消费者肯定又觉得很麻烦。因此,家电下乡红红火火的背后,农民的消费顾虑却难以消失。
拉动内需,是明年一系列经济调整方略的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拉动,却是大有讲究。直接用财政补贴来推动在农村并非消费热点的家电产品,就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笔者以为,真正有效的拉动,还是要围绕“寻找需求热点,政策间接调控,保障消费秩序”来展开。具体来说,在农村,应该通过对农村市场和农民消费特点的了解,推出最适合他们的紧缺产品;此外,消费条件是拉动内需的基础,如果连供电、信号接收这样的条件都无法满足,家电内需又如何拉动?如果假货横行于市,消费承诺无人兑现,即使有内需,又怎么可能拉的起来?
显然,拉动内需如果没有针对性更强的公共服务做保障,如果不与党的富民政策结合起来,效果是很难保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