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情工资”到底能走多远

(2007-12-10 00:16:54)
标签:

我记录

职场故事

时事评论

亲情工资

人本管理

留人手段

哲学观念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郑州一家公司为增加员工归属感,留住人才,别出心裁地推出一项新制度:员工在本单位工作,配偶和父母也都会得到一笔“工资”,虽然额度只有100——300元,且只限于管理层员工,但在试行了一年之后,公司计划将按员工工资20%的标准,给所有员工家属发放亲情工资。(《新京报12月8日报道》

    自己在公司上班,家中的配偶、父母也能收到两三百元的“工资”,亲人们心情自然会好。虽然人们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 利益最大化永远是企业的追求,但是一样的支出,企业收到的效果却未必一样。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要素在企业运转各种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现代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人的需求,凸现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作用。而在人的各项属性中,精神性又是根本属性。企业给员工家属发送“亲情工资”,说明企业并没有把员工当作相对物化的“生产资料”来看待,而是当作有感知、有情义的人,充分尊重他们需要亲情表达这样一种精神性需要,以“代传情”、“代尽孝”等方式,帮助员工做实家庭小环境根基,满足他们“人之为人”的精神需求。

    而从员工的角度看,尽管从理性上认为公司这样做“无非是一种投资行为”,但是由于家属对公司形成好感的潜移默化影响等原因,员工在感性上往往不容易拒绝公司的“家庭式氛围”,企业也就不再仅是一个“你给钱,我干活”的地方,凝聚力或多或少会得到提升。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其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经济人管理模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便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的经济生活已经从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技术和文化经济时代,社会总需求和个人总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质范畴来涵盖。换言之,物质的概念已成为过去时,人的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物质消费,也越来越变成文化的物质。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的人本管理,则更多体现在前瞻性、战略性思维上。就像炒股一样,短视的人总是盯着个股短期的升涨,而高手却往往把个股表现与大盘环境、走向趋势、涨跌空间等联系在一起分析,最终成为大赢家。

    站在人本管理的较高视角看,“亲情工资”之类的做法,还仅仅是一种浅层次的人性化手段。到底能走多远,取决于公司高层对人本管理的认识程度。如果只把“亲情工资”作为一种留人的手段,事实上和人本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还是背离的,当然也就不会走多远。只有把人本管理当作一种哲学、一种思想或观念来推崇和实践,企业的管理境界和经济利益才能同步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