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在国有商业企业工作过的过来人,对这金科玉律般的8个大字都是不陌生的。如今的节日前夕,人们渐渐已听不到媒体关于节日期间投放多少多少副食品和紧俏商品的新闻,商业批发公司不仅不必为节日供应而如临大敌般地手忙脚乱,相反却有不少萧条得难以为继了。
30多年前,笔者曾奔走于全国各地跑采购。和如今和年轻人初谈起来,他们无不面露羡慕之色:采购?肥差呀!怎么这么轻易就不干了?每逢此时,我都有一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他们哪里知道,在那稻草织成的草袋子都划为国家三类物资,饭碗、药锅都要按国家计划调拨的年代里,跑采购的人要能拿到点计划外的商品,那在单位里绝对是可以晃着肩膀走路的,尽管在挖货源时也许是为人家当够了孙子,可货发来了,领导向你伸大拇指,先进工作者之类的称号也会找上门来,一些众人看好的商品有时不出单位就能被同事们分光了。我敢说,为了这点可怜的荣耀,当时的采购员比起如今的推销员来要辛苦艰难得多。
工作人员如此,领导也同样不轻松。笔者清楚地记得,七十年代初,为解决群众对熬药砂锅的需求,市有关部门投资、商业批发公司扶持,在门头沟东辛房建厂生产。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产品质量始终不稳,质地夹生、遇火炸裂的产品占了相当的比重。厂家不得已停了产,包袱却甩给了商业部门。好的砂锅卖出去了,次的甩下了,越积越多成了一块心病。几经转运,风吹雨淋,几年之后其残破之相已是惨不忍睹,最后只以估堆的方式处理掉了。
可刚刚卸了包袱没多久,新一轮的市场脱销又不请自来了,上上下下的压力又让各级领导们坐不住了。抓货源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上至市、局级领导,下至公司、批发部,领导们有的带队出去找货源,有的蹲在基层坐镇指挥,市里让局里7天一汇报,局里就让公司5天一汇报,公司又让批发部3天一汇报。急切中抓来的货源更是杂七杂八,有的连当年门头沟生产的都不如,可被逼急了的办事人员却暗地里说:“有毛不算秃子,凑合点吧!要的这么急,到哪去找?”由于货源一时紧缺,有关部门指定市区10家日杂商店专点销售。那些日子,买药锅排队已不算新闻,人们不但自己买,还为别人代买,1人买几个甚至还有整筐搬的。
如今的年轻人听着这些,一定会认为是外星球的事儿,可它就在区区30年前,实实在在地在北京发生过。走进如今的大型超市,那丰富得让人眼晕的商品,除了让我们恨自己钱太少,简直就没有别的感觉。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各级领导谁也不再为节日的市场供应而“亲自挂帅”了,再也不见各批发公司上百人的采购队伍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了,再也听不见媒体为节日市场的货源而鼓噪了。历史翻过了这一页,现在虽然还要发展经济,但目标已绝不仅是“保障供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