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勤工俭学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学”上

(2007-09-25 17:02:43)
标签:

时事评论

拾棉花

勤工俭学

以学为本

管理细节

    时值秋季,新疆上百万拾棉花的学生军,又成为家长关注的话题,许多学生和家长向媒体反映对这项活动的反感。他们普遍的意见是,城里的孩子并不适应这项劳动实践,拾棉花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成了一项“痛苦”的任务,从而出现了各种怪现象:家长帮孩子干活、学生交钱买“任务”、施“苦肉计”开病假条等。与此针锋相对的是,各学校想出各种“堵漏”的办法 迫使学生完成任务。(《都市消费晨报》9月23日报道)

    众所周知,勤工俭学的意义,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学习课常上、书本里学不到的工作技能,强化自己成就事业所必需的吃苦耐劳精神;二是可以在勤工俭学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补贴学习及生活费用,也让自己体验一种工作成就感。由此不难看出,勤工俭学的根本立足点,还在于围绕着“学”而展开。因此,从学生及家长角度来看,就不能仅仅把勤工俭学作为一项孤立的负担来看;对于学校及用工者来说,也不能把学生的勤工俭学只是当作一个机械的教育程序,更不能视为增添一部分辅助劳动力。

    在我看来,按照上述“以学为本”的思路,站在事外之人的中性立场上,把拾棉花作为主要勤工俭学方式的做法,还有不少可以讨论的地方。

    其一,拾棉花是不是一项“痛苦”的任务,学校应该与家长多一些换位思考。笔者在农村生活过,知道在农话中,拾棉花原本是照顾老人、妇女、儿童干的话,根本算不上重话。但对于从小没干过农活、且有“任务”压身的城市学生来说,却未必轻松。学生、家长一味逃避,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不太可取,但是学校一方也不该以“任务”来力压。因为“以学为本”的勤工俭学,不能以任何名义扭曲为学校成了“老板”、学生成了“员工”的公司模式。

    其二,不能不结合时代背景,拾棉花这样的简单劳动,未必适合勤工俭学的选项。成长于五光十色的信息时代,如今的青少年,大多数人喜欢那些与社会接触更多、创造性更强、挑战性更大的事情来做。硬要让他们做拾棉花之类的简单枯燥劳动,勤工俭学“以学为本”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的。

    第三,可以在管理细节上,弥补勤工俭学因为外部条件而造成的选项难题。我们知道,棉花是新疆的一大产业,拾棉花是一项季节性强、集中度高、而且不能进行机械化操作的紧迫性工作,这是新疆一年一度的最大“区情”。但是最大“区情”也不该是勤工俭学的唯一选择,退一步说,就算是选择了,定任务、完不成受罚等做法也未必合适。因为在勤工俭学问题上,学校的最大职责,是如何激励、引导学生的劳动热情,而不是做个简单的“监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