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城管队员亲身扮演小贩和乞讨者,模拟各种最难缠的场景,“为难”执法人员,以考验他们妥善处置各种事件的能力。昨天,北京城管首次进行了这样的实战演练。为了逼真,特意到大街上“开练”,引来了众多的围观者。(《法制晚报》8月16日报道)
我不知道这样的实战演练,是被“为难”者事先知情,大家都当作一场戏来演;还是被为难者事先毫不知情,真的以为自己遇上了难缠的主儿。实事求是地说,后者的效果,肯定要强于前者。不难理解,城管部门以这样的方式来试图超越自己,表明了他们意识到自身责任沉重,并想通过种种努力提高执法水平的强烈愿望。无疑,这样的初衷值得肯定。
城管队员与小贩及乞讨者,在生活中是一种角色对立。两种角色的难得互换,我想不应该仅仅立足于一个“扮”字,其功能也不应该仅限于考核一下同行的应变能力。在我看来,作为城管部门与城管队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通过这难得的角色转换,真正让自己融入小贩、乞讨者之中,用心来体验小贩、乞讨者的生活经历,品味他们的心路历程,感悟他们心目中的城管形象,听听他们与城管“打游击”的诸多心得……这样做,当然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改进执法,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向有关部门提供最新鲜、最准确、最生动的城市管理信息,并能跳出城管思路、从更高视角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摆脱被动执法、从“治本”意义上管好城市做出成绩。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现过因城管执法引发冲突的问题,也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而这样的争议,焦点多集中于“权利”与“权力”的碰撞,却较少有人能够结合城市管理本身的错综复杂、动态多变,提出建设性更强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有志于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相关官员、媒体人士等,都不妨临时变换一下生活角色,投入地体验一番,或许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真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