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无锡水污染潜在风险警钟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据有关报道称,无锡这次水污染,是高温提前到来,长江和太湖水位又普遍偏低,加之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导致水体无法流动,造成近日蓝藻提前暴发所致。但透过这些直接原因,我们却不难看到天灾背后的人为成因——生产与生活污染。太湖蓝藻暴发只是我国水污染严峻的一个缩影。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41%,Ⅳ~Ⅴ类占32%,劣Ⅴ类水质为27%,除珠江、长江干流水质较好外,其他江河水质均较差。湖泊水质监测结果更不乐观,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只有2个;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它们是导致蓝藻暴发的根本原因。
跳出无锡看全国,谁也不难产生这样的联想:事关数百万人饮水这样的大事,说发生就发生了,全国类似的潜在风险又有多少?谁也不敢保证,明天我们所在的城市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物的不断累积以及治理相对迟滞,我国水环境污染破坏效应集中发酵已经成为可能,从空间上来看可能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危害。总体说,我国的环境保护已经处于非常危急的关键阶段。江苏有关负责同志强调,太湖局部蓝藻暴发,要从应急处置、综合治理两个方面做好工作——千方百计改善水质,千方百计保障纯净水的供应。从目前来看,从局部来看,这当然是正确的。
但从长远来看,从全国来看,要做的工作显然比这更复杂、更艰巨。
复杂、艰巨集中体现在:认识不到位,短期政绩与长远保护经常处于矛盾状态,导致水源保护区规划、保护资金及监管制度落实不了;统筹规划不到位,目前我们还没有国家级完整的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保障规划,跨省的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工作难以通盘考虑;三是饮用水源环境管理责任落实难,“多龙治水”导致部门间争利推责,水利、环保、卫生、国土资源、农林等部门,都与水有关联,看似谁也管,实则谁也没管到位;四是对污染源底子摸不清、清理整顿不彻底,尤其是跨地区的污染,谁也不知道排污口到底有多少,排出的都是什么有害物。
后一篇:网友发言不宜被导入“官方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