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演员适合“持证上岗”吗

(2007-04-25 21:12:56)
标签:

文化管理

演员

持证上岗

    记者从4月18日在京举行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上获悉,由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筹备5年之久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开,这也意味着今后从事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当将需持证上岗。(新华网4月18日报道)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第二条,规定了持证上岗者的人员范围是“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工种”,这就把持证上岗者基本限定在了工农商服行业的技术岗位上。而演员的技能价值,是由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来体现的,根本不可能由统一模式来量化。就算是需要掌握一些业内通行的知识技能,也与钳工、厨师等纯技术工作有着很大不同——业内的通用知识或技能,钳工、厨师等工种可以直接体现在日后的工作中,而演员在演出实践中却派不上多大用场——不识谱的歌唱演员,其文化价值未必一定就低。如果一定认为文化工作者也算是“技术工种”,那也应该更多套用在文化管理者身上更为合适,对演员则太过牵强。

    在文化领域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选择合格人员进入文化工作者队伍,保证人员专业素质”了吗?我看远没有那么简单。且不说资格证书的“技能含量”到底有多高,目前对于演员这样的群体到底有没有意义,都要画上一个很大的问号。谁都不难判断,让演员持证上岗,可拿到了上岗证,却未必有岗可上。真正的大腕不屑于什么上岗证,却未必真的会无人捧场。这样的持证上岗,除了人为增设一道价值不大的门槛,培训机构发上一笔“培训财”,还有什么呢?

    在我看来,文化的管理,应该更多把关注点放在文化团体、文化市场等终端上。否则很容易陷入“一方面强调持证上岗,一方面是持了证也无岗可上、上了岗也没有演出机会、草台班子的低俗表演却无人过问”的另一种社会乱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