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论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50
  • 关注人气:7,9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洋节世俗化造就“情人节恐惧症”

(2007-02-15 22:59:46)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2月14日是情人节,这本是一个情侣们营造浪漫、升级情感的良机。然而,记者最近在成都市采访时了解到,由于过节成本高昂,加之“情人”的心思越来越难以琢磨,一些年轻人竟出现了“情人节恐惧症”。“每年情人节都如履薄冰、绞尽脑汁,一不小心没搞懂对方心思,把好事办砸了,‘浪漫晚餐’就可能成了‘分手宴’。(《新华每日电讯》2月14日报道)

       追洋节,本来是年轻人的时尚。但是人人神往的情人节,却过出了表面温馨浪漫、实则提心吊胆的“恐惧症”。到底是情人节在中国“水土不服”?还是中国人以自己的世俗对情人节进行了改造、导致对情人节本来意义的误读?在我看来,恐怕主要还是后者。

       有关情人节的起源、来历,有着不同的版本,但是无论哪个版本,主题都是一样的:表达情人之间的挚爱,传递爱的信息。但是由于中国刚刚摆脱温饱,对情与爱的标准,不少人还局限于通过对方花钱多少来衡量,这就把一些人陷入了“洋节不能不追,追又追不起”的尴尬之中。此外,有些所谓的“情人”,尚处于情感很淡或者根本谈不到“情”的地步,某一方如果硬是想借情人节的机会,使感情快速升温,如此功利的过法,又怎么能不在“累”与“恐”中捱过呢?

       当时尚遇上世俗,难免会出现“没有情人很没面子”这样的时风,“租情人”过情人节之类可笑的事,自然也会应运而生。在这样的群体中,浪漫创意、浪漫效果自然成为一种奢侈。除了玫瑰、巧克力,国人大概想不出其它营造浪漫的方式了。有德国心理学家提出,让情人节过得“有意义”,需要培养情人节文化。而最浪漫、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把自己当作最好的礼物”,通过一些特别方式点亮情人节,给对方送来意想不到惊喜。

       当今的职场中人,普遍存在着工作压力偏大、交往圈子偏窄等现实问题,他们需要有一种“以节日的名义”而放松、减压的现实需求。情人节受追捧,很大程度是这样的心理趋势使然。这虽然无可厚非,但是能不能过出洋节的文化蕴致,又直接取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扬弃能力,以及追逐时尚所需要的文化素养与观察视野。不具备这些,只是滥追时尚,情人节过出“恐惧症”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