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薪阶层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打高尔夫球是一种奢侈的贵族运动,一般人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而在高尔夫球的绿茵场上,却经常能看到同为工薪阶层的公务员的身影,这种现象正常吗?江苏省政协委员王雨时向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反腐倡廉应加强监管公务员中的高尔夫球运动会员。(《现代快报》1月26日报道)
从高尔夫查腐败,思路并不算新,不仅早就有人提起过,而且公务员远超过个人负担能力的消费也远不止高尔夫一项。超标准配置的公车、超标准住房、干部子女非正常出国、高档消费场所等腐败或准腐败介质其实还有很多。只要认真查起来,其中的腐败黑洞哪个都不会小,但是哪个也没被认真重视过。
就在不久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还在亲自动员一批厅级以上官员,参加组建广西高尔夫球队,以应对高层交往活动的需要。虽然动员官员们组建高尔夫球队,与江苏省政协委员针对的高尔夫腐败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球队是要以具备一定球技的官员组成的,而球技是练出来的。换言之,没有平时的大量高尔夫消费,组建起来的“官员球队”也就无法实现高层交往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书记动员组建高尔夫球队,事实上是在间接鼓励官员们平时多打一些高尔夫。很显然,在我们这个社会,高尔夫腐败也好,公车腐败也罢,之所以明知其中有着数不清的腐败黑洞而无人来查,正在于其中有着更深的、更复杂的社会原因。
除了商家与“问题消费者”的某种默契,使事实真相的调查相对困难之外,官员豪华消费更复杂之处在于,由于我们还没能建立起市场经济必备的一套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招商引资之类的经济行为,政府还是第一主体,不少因此而产生的交际应酬,还要由官员出面,而交际应酬又不能不顾及与对方在“形象档次”上的对等。由于其所用资本产权不明确,也不必为投入产出率负责。由此带来的问题必然是,党政官员的豪华消费,到底是在“为公”还是“为私”,往往搅在一起分不清楚。这正是对“高尔夫腐败”之类的行为,大多处于不好查、不愿查甚至不能查的关键所在。
在国外,当手握公权的公职人员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场合,被媒体曝光后是要被迫辞职的。可在我们这个社会,官员们似乎没有什么“不该去的场合”。为什么没有禁忌?关键在于我们的政府本身目前还是一个公司型的组织,官员们还在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作公司老板。常常听到“反腐败也需要一定条件”的说法,现在看来,政府身份、职能真正回归到公共属性,当是反腐败最该具备的条件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