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在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引中国医师协会曾经作过两次调查发表评论:医生的子女愿意做医生的比例只有17%,以前有很多医生世家,但现在医务人员的待遇太低,风险太大,劳动强度太大,而医生又是最需要终身教育的,现在不少医生都改行卖药或卖医疗器械去了。(《中国青年报》9月17日报道)
医生子女只有17%愿做医生,先不说这样的数据是否真实可信,就算真是这样,把一个孤零零的17%摆在那里,是想说明如今医生们子承父业者越来越少吗?可支撑这个“越来越少”的可比性又在哪里?和纵向历史相比,和横向的国外相比,有相应的基数吗?
再退一步说,就算是数据证明了医生们子承父业的比重确实在逐年下降,就可以断定医生职业真的发生危机了吗?我看未必。不错,过去是有不少的医生世家,可那是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知识技能范围相对较窄、社会服务门类不够丰富等背景下产生的。而今天的社会变了,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医生子女,面对着比父辈多得多的选择。不愿再做医生,并不一定是嫌弃这一行业,而是在有了更多选择机会之后,社会上自然产生的分流效应。因此,医生子女还做医生的比重逐年下降,从社会意义上看,并没有什么不正常。
按照殷大奎的思路,是不是子承父业者的人数越多,越说明这个行业的社会名望高呢?我们不妨看看社会现实,目前家族化比较严重的,无一不是依托垄断而形成高福利的行业。而这样的“子承父业”,能够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吗?因此,要拿这个指标说服别人,首先要做具体分析,看看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子承父业的价值认同点是否还有历史可比性。历史上,子承父业者可能是看中了某一职业的社会名望和市场价值,但是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仅仅看中了通过垄断资源而形成的高福利,甚至想让自己的子女世袭自己的行业。因此,现在还用这样的简单数据来说明一个行业的兴衰发展,事实上已毫无意义了。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确实不假,但是医患关系紧张难道就一定是“所有人都在仇视医生”吗?医生队伍中难道真的没有害群之马?笔者以为,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业内人士,大可不必陷入一种“医生冤枉”的即定概念中难以自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