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招生录取政策的不断放宽,近年来被录取却不报到的准大学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据教育部学生司一位负责人透露,2005年,全国高校新生报到流失率在5%~10%,也就是说全国将有数十万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没有报到。有人质疑,“这些学生是在浪费别人的机会。”因为现行的大学录取实行的是统一招生的“计划”体制,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录取不报到就浪费了招生指标,也浪费了其他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中国青年报》8月15日报道)
录取后不去报道,确实可能会浪费高校的招生名额,从而浪费其他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现象仅仅是“果”,而“因”则是实行多年的“以高校为本”的招考政策。我们不妨想想,考生报考一所“对得起自身实力”的大学,要掌握多少信息,分析多少因素,冒多大风险,承担多大压力?志愿歧视,可以让第一志愿选择失误的考生“一失足成千古恨”,风险永远是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又是由学校自主控制的“水上船”,再加上还有第二、第三志愿的考生做调节,高校依然没有风险,学生还是被动的;就算这些你都挨过去了,学校还可以凭借“调档线”和“录取线”之间的浮动人数,再次筛掉满怀希望的10%左右考生。
不用说前两项,仅这“调档线”和“录取线”之间10%的淘汰率,就要高于“录取不报到”学生5——10%的比率。由此不难看出,在招录与被招录之间,考生的风险系数还是要远大于高校。在双方都有风险的情况下,以往学生承担的已经够多了,学校为什么就不能承担一些呢?所以,考生录取后不报到,不仅不应该受到任何指责,而且应该引发招考制度制定者们更多的反思。
反思的核心,是我们的招考制度到底应该以谁为本。众所周知,当前相当多的“报考学问”,是只有我们这个社会才有的积弊与荒唐。比如,为什么几乎所有重点校都只招收第一志愿而不要第一志愿之外的考生?此举的真正目的是考察考生对本校的忠诚度还是什么?如果分数还是录取主要标准的话,那又何必在乎是第几志愿?由高到低录取难道就不行吗?这到底是观念问题还是技术的问题?
如果总是纠缠于一些细节,招考制度可能永远也改不下去。但是从根本理念、宏观策略的高度来审视,招考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在通讯、网络运用已十分普及的今天,在考生与学校之间进行大范围的“双向选择”,在操作上应该不是什么难题。而只有做到了这一步,高校和考生才有可能减少对对方的不负责任,从而双向降低风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