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让<新闻联播>换换人》的提案起,《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问题就一直吸引了众多眼球。当两位新主持人真的坐到了播音台时,各大新闻网站的新闻排行榜上,这条新闻又赫然跻身于前。
早在叶委员提交此项提案时,笔者就颇不以为然:不就是个播报新闻吗?真正成熟理性的人,哪个不是关注新闻内容,又有谁会特别在意播音员是什么样子呢?这样的提案,无论如何让人看不出意义何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把关注点放在这样一件无关痛痒的“边缘事件”上,实在令人费解。而在此后人们对这件提案的激烈反响中,我才发现,叶委员的身后,其实是站着相当可观的一个群体。
仔细解读赞同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已经涌起一股非常强大的“泛娱乐化”阵营。他们喜欢以娱乐的心态看待世事,喜欢媒体对严肃的时事新闻,也加上一些娱乐元素。有了这样的需求,在新闻并不可能件件有趣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则有意无意地把新闻中相对枯燥的东西忽略掉,专栋那些具有“兴趣价值”的部分,进行断章取义式报道,以此娱乐大众。而在《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中,又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空间,于是人们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主持人上,希望通过主持人的走马换将,获得一种新鲜感。
我们不难理解“泛娱乐化”者的心态,几张几十年一贯的老脸,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但是,我觉得新闻节目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严肃庄重、相对淡化美感的,就不该是一种娱乐消费品。收看新闻的人,图的是“纵览天下事、诠释胸中疑”的解惑与解气,他们才是《新闻联播》最该珍惜的观众。那些“只看主持人,不听新闻事”的观众,大可去欣赏娱乐节目。央视完全没有必要为迎合这部分观众而改变什么,因为在一个“小众化”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类似《新闻联播》这样的严肃节目,根本就不该承载更多的收视率压力。
据央视有关人士解释说,《新闻联播》增加新面孔“纯属正常工作调整”,与舆论推动没有关系。说实在的,我倒希望这话是一句由衷之语。否则,央视领导的判断能力就太令人怀疑了。
“泛娱乐化”作为一种现象,很难从是非层面对其作出恰当的评价。从受众的角度看,无论你属于哪一阵营,都只是一种个人趣味,且总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欣赏对象。但作为媒体来说,则远不是那么简单了。你要有自己的目标受众,你要有自己的独特定位,你要把严肃的东西做得足够严肃,你要把娱乐的东西做得足够娱乐……把一切交给电视台,政协委员也好,普通观众也罢,还是更多地用遥控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