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北京地区的手机高收费长达10年,这次下调,被媒体称之为“解冻”,当然是很贴切的。可是在仔细阅读相关报道之后,我们的感觉又有些复杂:有喜悦,有遗憾,更有期待……
资费总体水平下调,对于消费者来说,少掏腰包关乎直接的切身利益,无疑是最值得欣喜的;而对于运营商来说,此举有利于做大自己的市场,符合商业运行规律;而从整个社会的意义上看,移动、联通两家分别降低北京地区的通话资费,有助于打破多年一贯的“统一战线”,对垄断利益形成冲击,从而催生相应的竞争环境。很显然,从多种角度看,资费下调都是一件好事。
但是因为这次下调仅仅是10年来的一次“解冻”,喜悦与遗憾也必然如影随形。我们不妨看看这次下调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第一,本次资费下调无论是主叫,还是被叫,都只限于本地通话,长途通话没有任何涉及。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此举不过是中国移动在和固话展开竞争的一种市场促销行为,其对消费者的让利诚意,起码在人们感觉上是打了折扣的;第二,资费下调全部以“套餐”形式推出,对通话不多、不想买套餐的人,仍然享受不到降价的实惠。这同样让人感觉到,以这样的形式推出降价,促销诉求仍然占有很大权重。更何况,类似“月基本费10元含500分钟”这样的本地被叫套餐,不仅实际意义并不大,而且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消费者,还很容易被绕晕,不如索性面向所有大众卡,全部按实际接听时间收费;第三,与其它地区横向比较,北京的手机资费经如此下调之后,费用仍然高出不少,说明其下调幅度还是太小。
百姓们期待手机资费下调幅度再大些,心情不难理解。而只要政府的价格管理理念能够与时俱进,事实上也不难做到。而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最应该体现的,就是政府对此类商品的价格管理再少一些审批,再多一些纯粹的市场化竞争,打破经营垄断,这无疑是消费者的更大期待。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曾说过:北京的手机资费全国最高,不合理的高定价侵害了消费者5方面的合法权益: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监督权和求偿权。北京手机资费下调方案,对于保障消费者这5大权益到底迈出了多大一步,尚需社会各界做出点评,更需有关部门做出更多努力。
前一篇:“推荐进重点”的自主与公正兼顾
后一篇:窦唯的火气与报社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