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民工子女的教育欠帐不能偿还无期

(2006-05-08 23:45:56)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校长不辞而别,80多名就读的孩子,只能另谋出路。在北京,这种被俗称为“打工子弟学校”的民办学校,常常面临这样一些共同的难题:没有办学资质、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低且素质参差不齐。不规范,甚至不合法,但可以解决了为数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对此,政府在支持与限制之间常常进退失当。(《新京报》5月4日报道)

        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在全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但是由于没有触动问题的根本,所以效果依然不甚理想。仅以北京为例,近年采取部分公办学校向外来流动人口开放,同时整治、清理私立打工子弟学校,保留一部分具备一定规模、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取缔那些限期内不能达标者。可是,在公办学校吸纳能力有限、吸纳条件较高等情况下,一些规模小、条件差的民办学校,依然成为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选择。关掉了这些学校,或者发生校长携款“蒸发”这样的事,最倒霉的无疑还是学生及家长。

        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二十多年的历史欠账。而历史的欠账,总要有人来偿还,而且不能无限期地拖延偿还。当前,解决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我以为有两个问题是躲不过、绕不开的。一是政府更多调控责任的落实问题——国家财政针对教育的“蛋糕”怎么切?教育的这块“小蛋糕”又怎么切?不从指导思想上有一个创新式的确立,解决问题就没有希望;二要在确保各个权益主体不被侵害的前提下,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平衡点,以体现政府的智慧。换言之,有了投入,如何支配这笔投入,如何把钱花在民工子女这个“刀刃”上,让民工子女能够享受本该得到的教育权,同样需要扩展思路。

        笔者以为,就民工子女入学的某些特点来看,政府就有必要在“政策帮扶”的基础上,加大具体项目的帮扶,现有的教育结构就有改革之必要。比如,在办学主体上,就可以以政府之力,多开办一些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要对象的“实惠型”公立学校,并纳入全市教育体系进行管理;再比如,对民办学校的“办学资质”做出适当的宽泛性调整,淡化一些不太影响教学质量的硬件指标等。这样不仅适合民工的收入状况,而且在这样的学校里求学,学生们不会相互歧视;这样的学校,也是“自强不息”的代名词,往往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容易吸收社会富有爱心人士的帮助,政府的初衷可能更容易达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