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双环、赛宝等品牌为代表的可兼客运与货运的新型多功能汽车,其实用又时尚的特点,受到消费者欢迎。
近日,笔者参加了以此类车型为主要对象的消费者调查活动,来自消费者的声音,令笔者深受启发。其中,令笔者感触最深的,一是此类车型亟需有自己的概念包装;二是虽为“多功能”,同样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实行精细化操作。
先说这“概念包装”。有些消费者买了其它车型,在谈及为什么不买上述车型时,他坦承这样的车型更实用、更体面,而且不受交通限行的困扰。但就是觉得这样的车有点“无名无分”。叫它什么好呢?轿车它不是,货车也不准确。多功能车?太泛泛、太抽象了;“大屁股车”?太滥俗、太没品位。“如果不亲眼看到车,我都无法向亲友们描述我买的是一款什么车。人们一提轿车、面包车,都知道是什么类型的车,就是近年来新兴起的SUV,人们大多也都知道了什么类型的车。可是,双环、赛宝这样的车,我却实在给它归不上类。所以尽管我觉得这类车挺实用,可我还是不想买它。”仔细想想,这位消费者的话,其实是道出了当今汽车市场被忽视的一个现象——随着汽车个性化市场的扩大,汽车类别也会越来越多,但是每个类别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概念定位,有一个形象化的类别名称,否则产品再好也很难让消费者打心眼里认同。
再说这市场细分。推出不同的车型,历来是汽车厂家实行品牌扩张的常用手段。对于上述车型来说,同样如此。但是系列车型怎么推,取决于厂家对消费群体细分化的研究与把握。有消费者提出:“我是小业主,因为生意需要买了这样一款车。开始时还不觉得什么,可时间长了出现了遗憾——我本身是个小老板,虽说平时与员工干在一起,但是我亲自开着这车出去时,还是希望这车配置再高一点;可我的雇员开着出去时,我又希望这车的配置再降低一点。厂家能不能根据小老板与员工不同的驾驶者身份,开发出‘两极车型’,让消费者各取所需呢?”从私营企业主为此类车型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一点来看,这样的诉求,显然应该引起厂家的关注。
就当前汽车市场的总体态势说,上述车型,显然还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但是“边缘”不可能是一种常态,从边缘走向主流,需要做出许多努力。其中最根本的,是“号”准消费者的需求之脉,不厌其烦地进行精细化操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