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洋品牌为什么“一到中国就变样”

(2006-04-21 10:27:24)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据近日媒体报道,世界快餐巨头美国麦当劳公司在英国被评为英国最不受欢迎的企业,成为英国消费者心中最没有道德的品牌。为此,麦当劳被迫将英国的餐厅或关或卖。同样,麦当劳在美国也不敢“忽悠”消费者。但是,许多知名品牌一到中国就变了样,近年来相继被曝光的“麦当劳‘毒油’黑幕”、“麦当劳过期草莓酱事件”、“索尼6型号的数码相机不合格”、“博士伦润明护理液停售”等事件,凸现了知名品牌“桔生淮南则为枳”等耐人寻味的现象。

        有人把洋品牌“一到中国就变样”归咎于中国消费者的“不觉醒”,我以为这有些偏激。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过分赏脸”,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快餐还远远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消费者没有更多的选择。市场基盘大,竞争对手少,洋品牌的自我约束动力怎么能不降低?

        此外,洋品牌长期浸润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内,很容易将固有的经营理念,进行更有利于追逐利益的“本土化改造”。在违法成本很低的环境下,逐渐信奉“违法得利,守法吃亏”;营销策略开始针对消费者的独特心理,展开“中国式忽悠”;门店经理甚至高层管理者开始由中国人担任……。

        早在前几年,市场上就曝出了东芝笔记本电脑、三菱帕杰罗汽车在对全球缺陷产品实行召回时,日本人以一句“中国没有相关法律”,就轻而易举地把中国的消费者排除在“召回”之外。而我们国内却在“到底有没有相关法律”上毫无意义地争来争去后,却不知道这种事到底该谁站出来说话。最终,谁都没能说出那最关键、最管用的话来,结局不了了之。

        众所周知,就算是没有发生“召回”之类的事件,我们的市场法规及执法能力,也足以让洋品牌的违法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国外动辄诉诸法律,我们则是以行政执法为主。而行政处罚,又是无人举报就没人查。而检查又有着“真查”、“假查”的巨大掌控空间:为了“不影响投资环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象征性查一查的很多;执法机关与早已“本土化”的洋品牌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纽带。就算是闹到法庭,在商家——市场——质监等多道验证、取证程序面前,谁能不算一算其中的成本账?谁有多大的耐心去维这个“权”?在一个向来就没有把消费者权益当回事的大环境下,洋品牌又怎么能不“一到中国就变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