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烟盒大小的匣子,安在电话机上,就能节省3——5成的电话费,拨号方式与平常打电话一样快捷简单,通话质量也可靠,节费方式合理合法……经记者调查,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仅确实存在,而且被人悄然做成了大产业。而所谓的“节费奥妙”,说起来极为简单:由于电话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节费公司购卡时,通常5折——6折即可买进,给用户的市话费打7折,这样自己还能获得10%——20%的差价作为利润,而长途的差价则在20%——35%之间。(《新华每日电讯》4月7日消息)
消费者得不到的折扣,电话卡中间商可以得到,得到后再把折扣给消费者让出一部分转手卖出。这样,消费者与自己用零售价买卡相比,也有就了“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作为消费者,人们对此事的最大认知在于:一是僵化的电信价格机制与现实的市场竞争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高定价、高折扣、多阶式”落差,催生出类似“节费公司”这样的中间商,凭空在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狠狠“吃”了一道;二是在高定价、高折扣之间,暴露了电信价格虚高的事实。据报道称,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电话卡的价格一降再降,最低时只卖面值的20%。这样的价位都敢出手,其利润空间不难想象。
电话节费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电信市场种种令人费解的现象:电话卡的价格为什么会如此虚高?电话卡这么高的折扣,为什么不直接优惠给消费者?业内人士的说法是,基础电信价格是由国家物价部门经过听证会作出的,电信运营商只能执行,没有降价权,如果价格要变动,那也要经过很多程序。其弦外之音再明白不过:价格再虚高,也是经国家物价部门把关、并经过了所谓听证程序的;而消费者难享低价或折扣,实在是国家僵死的价格机制与残酷的市场竞争共存于世的结果——电信运营商本来握有较高利润,他们之间的市场竞争,首先想到的,都是简单化地向中间商慷慨送利,谁肯费劲地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以降低营销成本向消费者让利呢?
电话卡虚高的价格,为什么不能根据成本和市场及时地调整呢?我们的物价管理,到底是为了保护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还是为了催生大量无本生利的中间商,让他们活的更好?谁该回答这个问题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