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大一新生们在住进了大运村公寓式的学生宿舍后,多数同学不仅没能体味到现代公寓给他们带来的舒适与便利,反而被高昂的住宿费压的难以抬头。为节省每小时达两度的电费,他们宁可在冰冷的屋子里冻着,也舍不得打开那“烧钱”的电取暖设备;同学之间经济条件不一样,有的愿意舒适一些,有的更想节省一些,为此闹矛盾的也不在少数。那些出身于公薪阶层或贫困农家的学生及家长,为了这超出预算很多的住宿费,不知又要愁白了多少头发。
不难想象,策划把大运村作为大学生公寓,当事人可能还认为这是个“一举多得”的得意之作呢。的确,不论是从资源利用、经济开发,还是从城市形象、高校形象以及学生形象的角度看,其效应都是正面的。惟独没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大运村条件是不错,各方面的形象也确实需要提高,可这一切都是需要钱来运作的。就普遍条件来说,我们的大学生们绝大多数还消受不起这昂贵的“形象工程”。
我总觉得,如果把大运村当作资产来经营,则大可不必打大一新生的主意,他们大多都是来自普通百姓的穷学生,没多少油水可榨;如果初衷是以提升形象为主,那就别在赚钱甚至保本上太在乎,政府就该为诸如此类的“形象工程”投上一笔资,按照一般学生的支付能力、比普通学生宿舍略高一些来收取费用。与此事有些类似的是,前几天听一开富康出租车的朋友发牢骚,说现在多数打车的人只认便宜的夏利,有时远远看见有人招手打车,等停车后打车人又不好意思地挥挥手,表示不打了。开出租的都明白,这又是把富康当作夏利了。每公里差那三毛钱,普通百姓就不可能在乎车的舒适度,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可是谁都明白,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过不了多久,京城现有的夏利出租车肯定会被档次更高的车型所替代,而运价肯定也要攀升。为了城市的形象,老百姓想打一辆低价出租车的愿望就真的可以被忽略不计吗?
我总觉得,各级政府都不可能不考虑那些看得见摸的着的形象建设,但这样的形象建设应该与民情民意相统一。只有符合民情民意的形象工程,才算得上是里外都“光”、名至实归而又“长寿”的工程。(2002-1-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