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空镜子》播了好几集才开始看这部剧的,只看了一集就被吸引住了。这大概就是该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没有多么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看上一会儿就能融入剧情中,所以无论从任何一集开始观看,都不耽误您“进入状态”。
可是当我看上几集之后,对该剧的认识也慢慢起了变化。“细节上的生活原形态”无疑是该剧的最大特点,也是该剧全部亲和力的主要源泉。如此鲜明的特征再加上几位颇具实力的演员“没有表演的表演”,确实让我们有意无意地把该剧当作一面镜子,从镜子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自己,或者亲友的影子。“孙燕儿真像我们的一位同事”,“翟志刚哪像个爷们儿呀”,“孙丽整个一假洋鬼子”……,诸如此类的评论不仅不由自主地挂在在观众的嘴边上,更是自然而然留在观众的心里。可是,无可否认,较浓的生活味也仅仅体现在细节里,该剧的情节轮廓“不太可信”之处还是不少。孙燕的情感经历的确不幸,但观众起码还能从剧情中看的出来:这一切都不怨她,实在是命运对她太不公了;“鬼心眼儿太多”的孙丽把情感作交易,各种各样的异性朋友一大堆,观众以一种类似于反面人物的心态来认识她也还罢了;而孙家老两口也每人都有一个年轻时的旧相好,而且还若隐若现地穿插于剧情中,创作者刻意让孙家两代每个人都摊上一笔拉不断扯不断“情债”,且不说这样的构思有没有典型性,就是观众的欣赏心理上也有些难以接受了。
此外,该剧最难以免俗的地方就是太拖沓,尽管创作者尽心尽力地想使性格化的人物、性格化的语言、生活化的场景来弥补这一切,但是观众却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好糊弄。依笔者看来,作品的“含水量”较高有一定的经济原因等人为因素,也可能是有创作功力上的不足——以强调“生活原形态”来掩盖对生活提炼之不足。不少本该调动多种电视手法来表现的情节,却总是在不紧不慢的对话中来进行。看此剧的人大多有这样的感受,熬了几十分钟看了一集,看的时候很是投入,可看过之后一细想:刚才都演什么了。回忆了半天竟然没留下什么印象。(2001-11-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