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否认,在广告越来越多的今天,广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这就给广告人和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要打开产品的知名度,要让自己的广告引人注目,就只能在创意策划上下功夫。于是,一些策划高手们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创意策划的空间并非广阔无边,当点子想绝,心思挖空之后,一些广告公司和企业开始利用人们的纯朴心理,把眼光瞄向社会慈善事业,打起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主意。所以,“巩俐阿姨送口服液”的广告一打出,人们立刻明白了这是广告人与厂家打出的是一张名人+善举的新牌。此类的小把戏,相信是骗不过每一位稍有社会常识之人的。
创意尽管想,只要有人信,这本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可这次拿着希望工程涮了一道的创意却理所当然地激起了众怒。谁都知道,希望工程的出现背景和根本宗旨是什么,希望工程之于上不起学的苦孩子意味着什么,希望工程在一切善良的人心目中具有怎样不求回报的神圣位置。如果说厂家、广告公司以及巩俐本人真想献爱心,那就不妨多多宜善地向希望工程捐款好了,捐了款如果还想多吆喝几声,只要不捎带着自己的产品、不夹带着那么多“私货”也并非不可。可问题恰恰是“巩俐阿姨广告”犯了以上忌讳,假希望工程之名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此举客观上为受众提供了这样的怀疑:希望工程四个字是否在竞价拍卖?以希望工程名义宣传的产品,产品质量是不是就绝对可信?希望工程如今到底是一家慈善机构还是已变成一家出卖信誉的公司?假如人们的怀疑日益加深,那人们再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时能不心存疑虑吗?希望工程因此而受到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
以几箱口服液的代价让那些小学生和他们的学校为这则广告做了一回道具,此举是否人道人们心中自有公论;巩俐阿姨到底与厂家、广告公司以怎样的方式合作别人无从知晓,也没有关心的必要。倒是事件的主体——中国青基会向广告主和广告的制作、发布者讨说法倒确有关注的必要,我们也相信此事最终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但我却觉得此事的更大意义还不在结局,而在于因此又让人们长了见识。同时也给广告主、广告人提了醒,那就是;广告创意,避开禁区。(2001-6-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