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央视11频道开通以后,笔者也算是经常光顾的常客。《名段欣赏》、《戏曲人生》、《空中剧院》、《知识库》都曾给我带来难得的愉悦。但是,今年国庆黄金周的《戏迷票友电视大奖赛》给我带来的美好印象,还是远远超过11频道播出的常规节目,至今想起来,还令人津津乐道,余韵难消……
为什么很多专业演员的高水准演出,反倒不如戏迷票友们的演出更吸引观众?有人认为是有了竞赛的气氛、因竞争导致悬念而造成的。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我以为,观众对专业演员的演唱与对戏迷的演唱具有完全不同的欣赏心理。看专业人士的演唱,看的就是“角儿”,欣赏的就是艺术本身。换言之,专业演员就应该达到某个水准与层次,达不到才不正常。而看票友演出就不一样了,观众的欣赏点,本来就没有放在所谓的“艺术”上,而是以观众自己做参照,来观赏“同类”们比自己水平或高或低的表演,观赏点完全放在了一个“趣”字上。如此这般,这样的大赛能不吸引观众?能不雅俗共赏吗?
基于“趣”字来观照本次票友大赛,我们的确看到了不少几乎可称为叹为观止的“票友现象”:
一是水平之高前所未有。听着那位12岁女孩的程派清唱,让人无法怀疑这就是一位专吃“戏饭”的天才小童星;那位云南某大学民族声乐讲师演唱的《黛诺》,其水准完全走出了一般票友“学唱”的巢臼,而是完全做到了以声传情“唱人物”的境界;那位82岁的澳门老太太演唱的余派《战太平》,除了让人感叹其对京剧的热诚,惊异于老人的精、气、神如此之足,又让人不能不引发这样的思考——在京剧与老人的精气神之间,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二是年龄跨度、行业跨度、身份跨度之大前所未有。从6岁到82岁,从高官到百姓,从学者教授到引车卖浆者流,京剧的覆盖面可说是无孔不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由大赛可见一斑,那些对京剧的观众流失心存担忧者,大可不必就此失去信心;
三是地域化特征有了突出显现。本次大赛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票友的地域构成有了新特征,京、津、冀成了参赛选手最多的地区,尤其是天津,自去年出了个“著名小孩”刘小元之后,今年的幼儿、少儿选手参赛者更多,显示了该地区历史上“戏窝子”的称谓,的确名不虚传。有关人士应该对京剧的地域化特征有意识地展开挖掘。
京剧的振兴,需要专业人士与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一次戏迷票友大赛,对京剧事业的整体推动,也许作用有限。但是,通过这种形式,以“趣”开路,让从来不关心、不欣赏京剧的观众走近京剧,这本身就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创举。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创作、体制等内部要素理顺,我们的国粹何愁不能发扬光大?马龙生(2003-10-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