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新闻奖评委的经历
——2006年度中英媒体优秀科技作品点评
南方周末科学记者 李虎军
2007.6.1
今天去了老东家科学时报社,参加一个科学记者座谈会。包括我在内,几位参加了墨尔本世界科学记者大会的家伙介绍各自的收获。
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年轻同行悄悄问我:中英媒体优秀科技作品的评选标准是什么?两个月前,2006年度“励德爱思唯尔”中英媒体优秀科技作品鼓励计划产生了6位获奖者。我作为上年度获奖者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作品评选。
那就把我做评委的感受写出来吧。
这是我第一次做新闻奖的评委。
中英媒体优秀科技作品鼓励计划(UK-China Science Journalism
Prize)由英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发起,受中国科协委托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组织评选。6名胜出者的奖品是:参加为期一周的英国之旅。2006年度的鼓励计划由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提供资助。
春节以前,6位评委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办公室碰头,各自领回参评作品的资料。一百多篇作品,沉甸甸的。
评委会主席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前科技日报总编徐九武。评委还有新华社国际部科技室副主任毛磊、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科技专题部主任刘民朝、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以及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籍的无机化学专家戴伟(David
G. Evans)。其中,戴伟在中国工作了十年之久,是2005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中文讲得又好,堪称“梦幻评委”。
我通读了所有的参评作品。不过,学会给评委们准备的电视和广播作品的影像资料不够,所以我基本上只是读了文案。
春节假期结束后没两天,评委们将每篇稿件的得分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学会办公室。事先商定的分制是3分、2分、1分和0分。
接下来,评委们再次碰头,对排名靠前的作品进行讨论,然后当场无记名投票,评出了6篇优胜作品和10篇入围作品。
以上是评选的大致过程,下面说说我对作品的印象。
坦率地讲,不少作品令人失望,中国的科学新闻报道水准与欧美相差深远。
令人失望也就罢了,还有令人伤心的呢:少数作品一大段一大段地引用他人作品,却未注明出处,有剽窃之嫌。对于这样的作品,我只能给0分。
更有一篇作品让我痛心。这位同行和我一起采访了某著名科学家。采访是我事先联系好的,想到机会难得,遂邀其同往。采访过程中,问题基本上都是我问的。这位同行英语比我好,但我自己完全可以应付,而且我知道的专业术语更多,所以不存在要同行帮我翻译的事情。结果呢,这位同行在其媒体上以醒目字体注明是“专访”,还将我提的很多问题统统未加说明地引用。(这位同行不要生气哟,就事论事而已,我们仍然是朋友。)
所有作品中,我印象最佳的是新华社记者宫一栋申报的《中国押宝大科学》(China
Bet's Big on Big Science)。作品由物理学博士、自由撰稿人郝炘与宫一栋合写,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
但这篇英文作品最终未能入选,原因是不符合作品申报规则。
根据英文版的申报指南,申报作品必须发表在本土媒体(regional or
national media)。或许是疏忽所致,中文版的申报指南却并未有此要求。评委们讨论的结果是,既然是英文作品,还是以英文版的申报指南为准吧。
甚为可惜。
同样可惜的还有几篇由编辑申报的作品。这几篇作品的申报人不是撰写稿件的记者,而是编辑稿件的编辑。评委会主席徐九武说,奖励计划主要是奖励原创,所以不应奖励编辑。我提出编辑也是稿件的创作者之一,而且申报指南并未明确规定编辑不能申报。评委们最终同意,至少在这次评选中不考虑编辑的作品。
这篇关于四川大学(我的母校)副校长魏于全院士论文谜局的批评性报道,发表后反响很好。
当然,这篇作品也有不足。比如,文本不是太好;除两位当事人以外,外围采访不够,似乎缺少《中华肿瘤杂志》、《自然·医学》编辑部方面的回应,也缺乏国内外同行的声音;第七问“魏于全与川大的说法为何不一致”有些剑走偏锋,我个人感觉不太妥当。
报纸类作品中,还有两篇给评委们留下的印象普遍不错:楚天都市报宋效忠的《250公里长江不见白鳍豚》(消息及特稿),以及新京报李健亚的《在中生代滑翔》。前者在国内媒体中率先报道了白鳍豚可能已经消失的悲剧。后者是关于化石发现的报道,写得比较生动。
戴伟教授说,刊物类作品的整体质量比报纸类要高。的确如此。杂志记者有相对充裕的采写时间,大概是原因之一。
广播类优胜作品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袁丹的《雷霁霖:一生的坚守》。这一作品的报道形式略显单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只有对雷霁霖一个人的采访),但难能可贵的是,在热点时期采访到了热点人物——“多宝鱼事件”之后采访到了“中国多宝鱼之父”。
电视类优胜作品是中央电视台顼晓红的《中国数字虚拟人》。熟悉电视的评委刘民朝说,这一作品的制作水准不错。云南电视台杨华的《拯救星云湖》内容不错,但影像质量不佳。后来听说,她的同事没有找到原始影带,就改从网络下载,影像质量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甘露申报的作品《世界首例“坑面”少女修复手术》发挥在线媒体的优势,对一项手术进行了直播。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的“世界首例”之说不能令人信服。按照学术界惯例,公开发表论文报告的“世界首例”才会被认可。医院方面称文献检索未发现国外同行的案例报告,可医院也还没有公开发表论文来报告这一案例呀。实际上,手术效果如何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此外,作品提到“诊疗方案得到国际专家认可”,却似乎并对国际专家进行采访,完全是医院的一家之言。不管怎样,这一作品还是展现了在线媒体的优势。
此次奖励计划有多篇地方媒体的作品胜出或入围,并不出乎我的意料。
实际上,在操作一些具有地域特征的题材时,地方媒体颇具优势。
比如,楚天都市报宋效忠应该对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非常熟悉,所以能率先报道白鳍豚的消失;大江网吴跃军一直在关注身边的鄱阳湖,做那个专题时没准是一气呵成;“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霁霖在青岛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所工作,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袁丹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以上点评仅代表我个人意见。如果有不妥之处,还请同行谅解。很多我认识或不认识的同行,都有强于我的地方。能够当一次评委,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学习机会。
总体说来,我觉得评选结果比较公正。
这次评选或多或少也会出现偏差,后来发生的一个插曲还让评委之间出现了一些分歧。无论如何,如果中国官方新闻奖的评委们都能像我们这几位评委一样,按照新闻的职业标准来评奖,当是中国新闻界的幸事。
版权所有@风讯台/Chinese Science Outpos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