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利”名利场

(2006-03-22 17:35:55)
分类: 媒体批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名利场。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多利”名利场。
    本月7日,素有“克隆羊多利之父”美名的威尔默特在爱丁堡一个法庭上承认,培育多利的功劳66%应该归于坎贝尔。本来,威尔默特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原来的同事、印度裔科学家辛格指控其种族歧视和非法解雇,与多利没有多大关系。但面对原告律师的逼问,威尔默特打破了近十年来的沉默。
    随后,有国内媒体称威尔姆特“承认剽窃”,并且将他与著名造假科学家黄禹锡相提并论。实际上,威尔默特是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也没有人指控他剽窃。准确地说,这是一场封藏多年的名利之争。
    威尔默特说出真相之后,罗斯林研究所两位实验室技术人员站了出来。他们接受英国《观察家报》采访时称,他们为培育多利出过不少力,1997年《自然》杂志上的那篇论文却没有给他们署名,只是在文末加以致谢。
    论文不给技术人员署名,在学术界通常是一种被认可的做法,但谁让多利那么有名气呢?
    被威尔默特称为最大功臣的坎贝尔却一直保持沉默,《观察家报》似乎也没有采访到他。
    昨天,我的科学编辑说,《新民晚报》专访到了坎贝尔,让我赶紧去看看。
    报道说,坎贝尔打破10年沉默,在接受该报独家采访时第一次向媒体透露自己“让”出主要功劳的缘由。报道的作者是任湘怡和董纯蕾。坎贝尔在2002年曾经访问上海,曾和美女记者任湘怡合影。
    《新民晚报》同行好样的,做到了英国同行没有做到的事情。
    不过,“坎贝尔不愿再提到与罗斯林研究所,以及与威尔默特的恩恩怨怨”。看来,关于“多利”名利场的故事,仍然留有诸多悬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