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我在MSN博客上说很想拜读中国科学家(包括研究生)的个人博客,了解他们的动态、思想和情趣。当时我只找到两位中国科学家的博客,其一为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李淼,其二为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半年多过去了,我仍然发现写博客的中国科学家估计比大熊猫还要稀少。中科院高能所邢志忠教授曾在去年初受命于高能所所长,参加费米实验室发起的纪念世界物理年活动,在量子网站上写过一阵子博客,可惜已经曲终人散。
英国《自然》杂志在2005年12月1日“Science in the web age”的新闻专题中说,“Our opening Feature on scientific blogs and wikis finds that scientists are lagging behind other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e commercial sector, in seizing these opportunities. Young scientists are often reluctant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online out of fear that it is somehow inappropriate, or even possibly damaging to their careers.”
年轻同行黄永明也在一篇《科学家离博客有多远?》的文章中说,“目前存在的科学家博客少得可怜,互联网上较容易找到的汉语科学家博客更是凤毛麟角。”
我的同龄人、目前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做研究的冯衍则探讨过《研究者blog的利弊》,列出的好处包括Public outreach--“让你的专门知识服务于社会,为人了解,同时也让大众认识你和你的工作。这个与你的专业很有关系,有的专业,比如政治、经济、公共卫生、气象等,可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李淼留言说很认同这一项,“有时即使是大同行之间也并不清楚对方是研究什么的”。他还在自己的博客中祝博客像癌症一样扩散,鼓动大家都来吃吃这道文化快餐。
当然,估计绝大多数科学家成天忙于实验、论文什么的,已经累得够呛,哪里有时间和心情写博客?更何况,“开博”与否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呢。
不管怎样,如果大家发现好的科学博客(或者说“研究者blog”),记得推荐给我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