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采访札记 |
(四)
借此机会,我也想讲一些《南方周末》科学版面临的困惑。
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南方周末》科学版报道的是低生育率下的中国人口问题。实际上,这个题目并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我们最想做的其实是松花江苯污染。松花江水危机无疑是本年度中国最重要的新闻事件之一,记得有家美国媒体甚至将其比作“中国的卡特里娜飓风”。
这是一个环保题材,但也是一个科学题材。
朱力远前面讲到科学版曾经放弃“圆明园防渗漏事件”,而选择了“被低估的印尼特大地震”,因为“圆明园防渗漏事件”在科学方面已经没有留下足够的余地与空间。
我不完全同意朱力远的判断,围绕“圆明园防渗漏事件”展开的争论,实际上也是公众和政府理解科学精神的一个好样本。朱力远还忘了补充科学版放弃“圆明园防渗漏事件”的另一个原因:科学版的截稿时间是星期一早上,比其它版面要早,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操作。这个题材后来由其他同事操作,呈现在《南方周末》头版,我觉得非常不错——科学相关题材不一定非得由科学版的编辑记者来操作。
至于松花江苯污染,我想应该完全符合朱力远的判断标准。苯污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如何进行治理,里面包含的科学问题非常丰富。
目前,国内一些研究小组已经启动了松花江苯污染治理的项目。就在上周末,联合国环境署的一个技术专家小组也进入到污染现场。
出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出现在本周科学版的不是苯污染。
朱力远前面还讲到了禽流感。他说,从2003年至今,SARS、流感和禽流感的系列报道多达20多篇。这种持续的长期关注,或许使得我们比其他同行多了那么一点点预见能力。
今年5月,青海省刚察县数千只候鸟死亡。6月初,科学版就刊发了一篇《面对禽流感来袭 人类准备好了吗》的报道。朱力远和我当时就预感到,禽流感迟早会成为一种全球性威胁,中国估计也很快会报告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
禽流感是科学新闻从业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题材。朱力远和我都觉得,应该早做准备。我后来还打算去采访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传染病研讨会,为的是积累这方面的报道资源,但主办方福建省预防医学会拒绝了我们的采访要求。紧接着,国内的禽流感疫情开始浮现。
最终,同样出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南方周末》在国内禽流感的报道上非常有节制。无奈之下,我去了越南,在科学版上还发了一篇《禽流感人传人疑云》。我看到新浪网上有人批评说,《南方周末》有毛病,国内的事情不好好报,跑到越南去做什么。
但我想,我们并不会彻底放弃苯污染、国内禽流感以及其它很多题目。松花江苯污染的影响和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禽流感更不是。也许我们可以像《中国艾滋病处于历史性十字路口》那样,等到一个合适的报道时机。
借此机会,我也想讲一些《南方周末》科学版面临的困惑。
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南方周末》科学版报道的是低生育率下的中国人口问题。实际上,这个题目并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我们最想做的其实是松花江苯污染。松花江水危机无疑是本年度中国最重要的新闻事件之一,记得有家美国媒体甚至将其比作“中国的卡特里娜飓风”。
这是一个环保题材,但也是一个科学题材。
朱力远前面讲到科学版曾经放弃“圆明园防渗漏事件”,而选择了“被低估的印尼特大地震”,因为“圆明园防渗漏事件”在科学方面已经没有留下足够的余地与空间。
我不完全同意朱力远的判断,围绕“圆明园防渗漏事件”展开的争论,实际上也是公众和政府理解科学精神的一个好样本。朱力远还忘了补充科学版放弃“圆明园防渗漏事件”的另一个原因:科学版的截稿时间是星期一早上,比其它版面要早,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操作。这个题材后来由其他同事操作,呈现在《南方周末》头版,我觉得非常不错——科学相关题材不一定非得由科学版的编辑记者来操作。
至于松花江苯污染,我想应该完全符合朱力远的判断标准。苯污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如何进行治理,里面包含的科学问题非常丰富。
目前,国内一些研究小组已经启动了松花江苯污染治理的项目。就在上周末,联合国环境署的一个技术专家小组也进入到污染现场。
出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出现在本周科学版的不是苯污染。
朱力远前面还讲到了禽流感。他说,从2003年至今,SARS、流感和禽流感的系列报道多达20多篇。这种持续的长期关注,或许使得我们比其他同行多了那么一点点预见能力。
今年5月,青海省刚察县数千只候鸟死亡。6月初,科学版就刊发了一篇《面对禽流感来袭 人类准备好了吗》的报道。朱力远和我当时就预感到,禽流感迟早会成为一种全球性威胁,中国估计也很快会报告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
禽流感是科学新闻从业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题材。朱力远和我都觉得,应该早做准备。我后来还打算去采访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传染病研讨会,为的是积累这方面的报道资源,但主办方福建省预防医学会拒绝了我们的采访要求。紧接着,国内的禽流感疫情开始浮现。
最终,同样出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南方周末》在国内禽流感的报道上非常有节制。无奈之下,我去了越南,在科学版上还发了一篇《禽流感人传人疑云》。我看到新浪网上有人批评说,《南方周末》有毛病,国内的事情不好好报,跑到越南去做什么。
但我想,我们并不会彻底放弃苯污染、国内禽流感以及其它很多题目。松花江苯污染的影响和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禽流感更不是。也许我们可以像《中国艾滋病处于历史性十字路口》那样,等到一个合适的报道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