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南方周末科学报道的探索”研讨会上的发言(三)

(2005-12-19 16:53:47)
分类: 采访札记
(三)
    “守身如玉”不过是科学报道的底线。更重要的是建设性。
  几年来,在朱力远的主持下,《南方周末》科学版为改变中国科学报道的落后面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朱力远和各位嘉宾已经做了比较多的论述,我在这里只想举两个具体操作的例子。
  案例一,《联合国专题组在京发出严厉警告 中国艾滋病处于历史性十字路口》”(2002年7月4日)。
  这篇报道的社会反响非常好,中央党校的靳薇教授在给地方官员讲授艾滋病时,曾经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报道最初的构思来自2001年11月的首届中国艾滋病性病大会。我去采访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听到一些惊人的事实和数字,比如艾滋病正从特殊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在云南瑞丽,普通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阳性检出率竟然高达1.4%。
  朱力远和我很想将中国艾滋病严峻的形势告诉公众,但当时艾滋病疫情仍然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我们讨论以后,决定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半年多以后,机会来了。
  2002年6月27日,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在北京发布了有关2001年中国艾滋病形势的最新报告。报告言辞尖锐,将中国艾滋病比作“危险的泰坦尼克号”。
  哈佛大学高芙曼女士和清华大学景军教授也在2002年6月28日美国《科学》发表了一篇“警世恒言”,呼吁中国政府即刻行动起来抗击艾滋病。
  联合国专题组的金字招牌,加上《科学》杂志的学术色彩,是我们避开政治风险的双重保护伞。记得朱力远当时对我说,该出手了,并且一再强调报道的重要意义。
  报道的版面组织也比较丰富,冲击力很强。除主稿以外,朱力远还摘编了《科学》杂志那篇“警世恒言”,约请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撰写讲述性传播风险的文章,同时配发了几幅直观的中国艾滋病感染率图表。
  案例二,《纳什:虽然我已经很老了》(2002年8月29日)。
  这篇报道看起来非常有趣,却又耐人寻味。朱力远和我是报道的共同作者,但实际上主要由他执笔。
  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纳什和霍金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南方周末》不具有中央电视台那般优势,没有采访到纳什本人。
  我们亲眼见到纳什的机会也只有一次:他在会议期间要发表公众演讲。
  朱力远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他是一位作家,对细节的观察和把握非常到位。不妨让我们读一段报道中的文字:
  尽管《美丽心灵》中的“女主角”还没有露面,但她的美丽心灵已经从她丈夫的外表上反映出来了:他穿着考究的深色西服,灰白的头发整齐地朝一边梳着,而红白格子的领带显然也是她精心挑选的。
    ……
  当然,仅仅听一次演讲,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我们后来了解到,纳什曾经访问青岛大学,就采访了青岛大学的高红伟教授,并且将采访内容恰到好处地安排在了报道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