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鲁颂》说“保有凫峄,遂荒徐宅”,从邹城往南看,大致隔两山与古滕搭界,东侧是三峰秀出的峄山,西侧是群山连绵的凫山,凫山峄山,当年也大致是鲁国的南界,这或许是鲁国民歌中“保有凫峄”一说的由来。
今南四湖中独山湖北岸有东、西两凫山并列,南北狭长的山谷中间有邹城爷娘庙村,村东山坡上留有一大片古建筑遗址,即羲皇(又称爷娘、人祖、伏羲)庙遗址,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现存古碑及石刻多处,按年代顺序排列计有:
1、元朝大德九年即1305年倾倒残断石柱2根,分别刻:“高村施主邢佺妻张氏施。里人晚进杨郁书。外施宝钞壹佰。长曰(邢)充,益都府司吏邢守正,孙男阔阔;二曰邢明委,权县孙男邢文昌……承务郎、盘阳府蒲台县尹、兼管诸君奥鲁劝农事邢中,孙男定安;四曰……都省宣使邢瑄杰,孙男道安。大德九年岁在己巳冬戊子月戊辰……”另一石柱刻:“北薄梁村施主,前滕峄州管站赤提领都会首杨茂同妻于守渊、长子后进杨德中妻刘氏、次子乡贡儒学进士杨敬中,孙男杨淳妻孙氏,次孙杨涧,次孙换住,次孙伯奴。大元大德九年岁在乙巳冬戊子月戊辰日立”。
2、明朝成化十二年即1476年袁氏施主记名石刻:“…成化十二年九月日立,石匠胡清造。侄男袁镇妻尹氏,孙男袁子帛,男袁铅生妻翟氏、袁锐妻孙氏。袁X任河南府卢氏县峦镇巡抚,妻马氏。陬郭东社郭东村施主、将仕佐郎袁盛。”
3、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即1617年《历代帝王纪元》碑,赑屃碑座、碑身、双龙透雕碑帽完整,背面落款“万历四十五年岁次乙巳中旬吉旦众善同立”。
4、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年《创建三圣殿记》碑,圆首,立于后殿石基前,撰者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复圣六十二代孙颜伯廉拜撰”。碑文模糊,仅能识读部分内容:“余于己未岁孟冬之朔朝礼羲皇圣祖,焚拜已毕,转谒元始三清,由琼阶而登……余尝朝谒泰安神州,游于白云观,所曾见楼阁星罗,殿宇丛集,览诸碑记,皆徐公之力也。今建斯功者,果若人乎?…琢石以识于山门之外矣。未几,创左右配殿同日告成,余刻石各识于斯而未逮也,余乃于此伏冀为文,以题其善焉。全闻其说,亦辞谢无已,于是先题三元殿记,而述大概矣。粤诸西殿,乃塑雷祖、玄帝、火神之三圣焉……”
5、清朝顺治四年即1647年《杏祥碑》,立于遗址东南侧,上刻“王母列仙殿落成于凫山之麓”七律诗一首,内容为:“鲁望名山绣斧余,层云千树护仙居,尘樊龌蹉从超脱,忠孝源流自泰初,金母慈祥来层殿,婴儿精锐宿昆墟,宁知方外存名教,留取琅玕节下书。大清顺治四年岁次丁亥仲春立,如梅子题”。
6、清朝顺治七年即1650年《郑道人墓碑》,圭首,卧于遗址西南侧,碑中阳刻“升真羽化恩师郑道人墓”,两侧阴刻“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岁次辛酉九月二十一日生,大清顺治七年岁次庚寅十月二十日卒,遗教门人魏太玉、吕太心仝拜立”。
7、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即1667年《两凫山整建道宇碑文序》方形四楞石幢,正(南)面刻楷体序文,竖排20列(行)长篇大论,谈玄讲道:“道玄无迹,指迹为妙也,妙分玄机,始现山河大地合会阴阳…灵者生分为阴,气者生分为阳,含积作精,陶钧天地大化,象地生山,山连水秀,五岳之根…择两凫为盛雅之宝观,两城为藏风之气地…四方妙津之润,八卦玄分之景,山基生秀,文光显灵,涧水蟠旋,人烟重兴,藏决妙道,聚会兴隆,恰有邹邑善信慕道…整建阖山之宇,其明接清,国泰民丰,当然陡献,一志道真,修建宫殿,耑念创领,遍告四方,纠募缘众,化万善而千修,布物而竭诚,坚心立愿,垒积成铭,四邑界众捐助,同成功果圆满。题标垂名,报神祗而告竣,传四方以扬称,通善遍题,刊碑功引后世而进步,表万代而振声,清玄妙理,结聚表名,焕然花香,秀艳仙鸾,録篆文行十方,高览过往商程,题垂刊训万勒铭,是以为序矣。大清康熙丁未岁龙兴月,蓬莱山玄真洞正乙紫府双口道人题撰”。北(背)面刻“灵昌道人亲笔”狂草七律诗,仅能认出“凫山…鸿蒙未分始占先,古松不老千载秀,万年…满川。西畔鹤轩转清幽,东望晴光景色鲜……”
加载中,请稍候......